中秋已过,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大。那么这个时节会有哪些高发疾病?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1.感冒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这是因为初春和初秋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人们穿衣薄厚差异大。如果保暖不及时,很容易受凉引发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感冒一般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重感冒患者会伴有发热、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
预防与治疗:
在日常饮食起居上,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减少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参观。养成定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
如果是普通感冒,可以通过多饮白开水、保证充足休息的方式进行缓解;如果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胃肠病
相较于饮食清淡、缺乏胃口的“苦夏”,立秋之后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但是这时消化能力下降,盲目的“以肉贴膘”容易增加胃部消化负担,诱发胃病。而且受冷空气和体质影响,身体中的胃酸分泌增加,频繁的痉挛性收缩会减弱肠道抗病能力,病毒容易趁虚而入。
预防与治疗:
入秋后饮食应以“生津、清淡、润燥、易消化”为主,注意合理膳食,可以多喝小米粥、适当补充瘦肉、禽蛋、山药、奶制品、新鲜蔬果等。少食多餐,少吃或不吃油腻、煎炸、辛辣、腌制、生冷食品,减少肠胃刺激,预防感染性腹泻。注意保暖防寒,养护肠胃。
3.心脏病
夏秋之交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伴随着气温下降,血管会不同程度的收缩、血流速度变慢。而昼夜温差大容易造成心跳加快、血压波动,进而加大心脏负荷,最终引发心绞痛。此外,由于免疫力下降引发的呼吸道感染,也会引发心肌缺氧,成为诱发心脏病的常见因素。
预防与治疗:
在饮食方面,讲究低盐、低脂,均衡膳食,以五谷粗粮、鱼类、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绿叶蔬菜、新鲜水果为主,戒烟限酒,定时定量就餐。注意适度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等活动。关注情绪健康,适度放松,平缓情绪,减少慢性抑郁或过度紧张而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
4.关节炎
气候转变是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而夏秋季节正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受寒冷因素刺激,骨关节着凉后会产生刺痛,出现怕风、畏寒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情况。
预防与治疗:
预防关节炎,可以通过牛奶、蛋类、豆制品补充钙元素。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各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在运动选择上可以适当做一些慢跑、散步、仰卧屈膝等有氧运动。生活中要根据气温变化酌情增减衣物,早晚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直接接触冷水。
本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谢培凤进行科学性把关。
上一条:专家提示:手机丢了这样处理!
下一条:大数据分析更智能,检测和预防更自动化……2021年人工智能将在抗疫中再显身手|今日视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