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政务公开 >> 履职依据 >> 县政府文件 >> 正文

青神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青府发〔2022〕9号

  
日期:2022年11月11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0日

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5

一、回首来时路,开启新征程................................................. 6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6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9

(三)“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机遇 11

二、坚守初心,锚定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战略定位 13

(四)目标指标.. 14

三、搽亮生态底色,刻画竹里青神........................................ 16

(一)夯实生态本底,凸显和谐自然之美 16

(二)拓展转化模式,展现生态产品之瑰 18

(三)营造宜居环境,彰显蚕丛故里之魅 19

四、深入防污治污,领跑环境质量........................................ 22

(一)水清,绘就岷江画卷 23

(二)天蓝,守护澄净空气 25

(三)地绿,保障千里沃土 27

(四)无废,构建闭环体系 28

(五)城安,坚守安全底线............................................ 30

五、聚力绿色转型,构建低碳社会........................................ 32

(一)推进达峰行动,加强温室气体控排 32

(二)实施分区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34

(三)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绿色含量” 35

(四)优结构提效率,推动清洁能源转化 37

(五)补齐联运短板,实现绿色畅达出行 38

六、直面短板弱项,提升治理能力........................................ 40

(一)完善治理责任体系 40

(二)健全环境监管体系 41

(三)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42

(四)多层次全方位参与. 43

七、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规划落实........................................ 44

(一)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 44

(二)经费落实,保障资金投入 45

(三)任务落实,强化项目支撑 45

(四)舆论保障,强化宣传督导 45

(五)成效评估,加强实施跟踪 46

八、重大项目清单.................................................................... 46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青神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眉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青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彰显生态价值,制定本规划。

《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青神县“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青神县“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青神县“十四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等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政府各相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指导清单。规划期自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回首来时路,开启新征程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青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进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12.8:51.8:35.4调整为13.7:39:47.3,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电子商务、竹产业、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完成全县247户“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建成全国晚熟柑橘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完成德胜陶瓷、锦坤砖瓦厂煤改气,德恩精工煤改电技改项目,推动青神华力塔基热电联产有限公司35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完成全县197辆黄标车辆淘汰,推广新能源车,公交车全部采用电能、出租车全部采用天然气、倡导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清洁能源车。“十三五”期末,全县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2.2个百分点,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面达标。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34台,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污染治理,实施环龙新材料55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开展砂石、砖瓦、建材、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推进工业炉窑大气防治综合整治,进行表面涂装、印刷、家具、制药等重点行业67家企业和13家汽修厂VOCs污染治理,完成14个加油站油气排放回收系统整治和双层罐改造工作,对全县385家餐饮单位进行综合整治,持续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十三五”期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较2015年实现减排908.4吨、227吨,削减率达56.9%、12.9%,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020年青神县环境空气优良达标率为93.2%,较2016年提升20个百分点,优良率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PM2.5浓度从2016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7.7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在全市率先达标;连续两年消除重污染天气。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质目标全面完成。完成青神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站和青神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10+1”重点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对9家涉磷企业开展总磷专项治理,推动环龙新材料、华榕印染等企业水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作,建设思蒙河生态廊道,实施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十三五”期末,COD、氨氮分别较2015年实现减排3675.6吨、133吨,削减率达38.9%、30.7%,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国控断面岷江悦来渡口水质连续四年稳定达Ⅲ类,省控断面金牛河口、思蒙河口由Ⅳ类、劣Ⅴ类提升至III类,粤江河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市管河流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完成全县农用地4个单元、35个点位详查,对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排查,完成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定。确定土壤污染调查重点企业12家,完成成果信息集成。排查整治全县重点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以及危废处置企业74家(次),责令限期整改5家,查处5起涉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违法案件。规范危险废物管理,严格执行电子联单转移制度,完成全县工业企业、机动车维修行业、医疗机构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将110家企业纳入四川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清单。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创新开展“N+1”危废联合体管理模式,并获全国全省推广。“十三五”期末,受污染耕地实现100%安全利用。

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环境风貌。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新建和提标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建成农村污水治理设施3195套,建成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48套。持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6%。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1.6万亩,绿色防控示范1.6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85.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6%。划定青神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关闭畜禽养殖138户,治理278户,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3%。“十三五”期末,全县96.2%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约3.1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或资源化利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攻坚战,保护良好生态。编制《青神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年)》,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文件,健全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每月至少研究1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运行。2018年以来,青神县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考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先进集体。2020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绿满青神”行动深入推进,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1.86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23%。实施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建成岷江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成立西南首家萤火虫保护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青神县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良。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需进一步巩固。“十三五”中后期,青神县大气环境质量虽已达国家二级标准,但部分时段颗粒物和臭氧仍然有超标情况,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由PM2.5单因子转变为PM2.5和臭氧双因子,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青神县环境空气治理的重要任务。青神县江河纵横、溪流交错,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2020年境内14条河流(湖库、渠系)出境(口)断面中,岷江、金牛河等7条主要水体全年平均水质满足Ⅲ类水体标准,其余支流支浜水质仍不乐观,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雨污分流不彻底。农业面源控制仍需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生态修复保护工作还需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特有性或指示性生物需加强保护,对露天矿山应及时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建设工作需不断完善,2021年青神县获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但部分指标与先进区县比较仍有差距,并且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示范建设监督管理更加严格,更需要持续发力不松劲。生态价值转化途径需进一步拓宽,目前青神县生态价值转化主要集中在竹产业,未充分发挥出青神生态本底优势,“十四五”期间生态价值需多角度、多途径实现转化。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青神县环境监测能力较薄弱,监测监察手段有限,专业人员紧缺,装备智能化水平低,部分监测仪器精确度已不能满足要求,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不足,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短板较明显。信息化建设较滞后,数字化监管尚未形成,影响基层环保执法的精准性。“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在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亟需提升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提供良好契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追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的愿望更加强烈,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集成合力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公众对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都将给“十四五”期间青神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带来利好。随着“生态+”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推动青神县竹、果、景生态价值逐步向经济价值、文旅价值、社会价值转化,提高青神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多重区域发展战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方向。青神县地处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南与乐山市接壤,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岷山—邛崃山—凉山生态屏障、成都平原经济区岷江—大渡河生态带、成都都市圈岷江可持续发展协同区、眉山市岷江流域生态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省委“一干多支”、市委“一核两副双带三廊”等国省市重大战略汇集于此,区域生态保护战略定位和重要性愈加明确,为“十四五”期间青神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青神县绿色发展纵深推进提供坚实基础。青神县坚持以特色产业培育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了机械、竹和椪柑三大特色产业,“十四五”期间,随着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纵深推进,斑布竹产业园、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必将推动青神迈入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新动能。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青神县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吸引力,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坚守初心,锚定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一核两副双带三廊”空间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彰显生态价值,为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筑牢绿色生态本底。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优先,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系统治理,协作联动。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树立都市圈—生态圈思维,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协调性,加快筑牢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形成协同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格局。

源头治理,精准治理。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聚焦减污降碳、聚焦源头防控,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因地制宜、因事施策、靶向治理,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提高环境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和科技支撑,深化“智慧环保”建设,提升生态环保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战略定位。

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滨江宜居生态城。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厚植“半城山水半城竹”生态优势,始终坚持青神最大的魅力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建设“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四周环水、水穿城过”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建设全国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转化示范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做优“生态线”,做美“景观线”,做实“富民线”,将绿色青神的生态效益源源不断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两山”转化实现路径成为全国示范。

(四)目标指标。

到2025年,青神县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稳中有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岷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加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展望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十四五”期间,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20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7项,预期性指标3项,涵盖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大领域。

专栏一 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五年累计

指标属性

(一)环境治理

(1)中心城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μg/m3

27.7

完成市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3.2

完成市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3)空气质量重污染天数比率(%)

0

完成市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4)国省考断面地表水质量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约束性

(5)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

约束性

(6)县级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

约束性

(7)地下水质量Ⅴ类水比例(%)

0

0

-

约束性

(8)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96.2

100

-

预期性

(9)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10)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11)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12)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二)应对气候变化

(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1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完成市

下达指标

-

预期性

(三)环境风险防控

(1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100

完成市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1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

/*

有效保障

-

约束性

(四)生态保护

(18)生态质量指数(EQI)

/*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19)森林覆盖率(%)

48.23

50

-

约束性

(20)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2

0.30

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性质不改

-

约束性

注:1.重点建设用地指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所有

地块。

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数据暂按2021年5月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厅下

发部锁定版),最终以正式发布文件为准。

3./*指标按新标准尚未统计。

三、搽亮生态底色,刻画竹里青神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竹艺名城。

(一)夯实生态本底,凸显和谐自然之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构筑生态安全空间。统筹全域空间开发与保护,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进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以东南部龙泉山脉、岷江流域、中岩省级风景名胜区、竹林湿地公园、天山竹海为主,构建县域“一屏、一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以瑞峰镇、汉阳镇、白果乡区域为重点,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积极建设岷江流域生态带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到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90%。

保护重点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中岩省级风景名胜区、岷江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重大制度,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头雁、二级保护动物林鹬、纯色鹪莺、鸳鸯等保护动植物,及岷江长吻鮠等特有性水生动物加强保护。持续开展全境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监测,重点调查与评估区域内的植物植被、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外来物种和生态环境,建立青神县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健全执法监管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岷江支流思蒙河、金牛河、粤江河等水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提升龙泉山脉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方位深入实施“绿满青神”行动,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湿地用途管制。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依托大中型林盘,遵循“田、林、水、院”的传统林盘空间格局,打造原生态、四季美的林盘景观。实施严格控制资源环境开发强度,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污染。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依托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及时掌握县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性质、功能和管理情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全面排查自然保护地内破坏生态、违法捕猎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生态预警监测网络和手段。

(二)拓展转化模式,展现生态产品之瑰。

依托特色农业,促进生态产品增值。依托区域自然禀赋,发展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入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持续实施柑橘“双品双晚”发展战略,推进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建设,完成“青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面夯实茶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做优茶叶品质,提升黄金茶、富硒白茶等高端茶叶种植水平,推进茶旅融合,推动西龙镇打造“红色竹里茶源”,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

依托明星竹产业,拓深延展产业链。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的指示精神,持续实施“竹+品牌”战略,深挖青神竹编、竹纸、竹家具品牌效应,不断擦亮“三竹”金字招牌,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大“青神竹编”“云华”“斑布”等品牌保护与推广,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围绕国家青神竹编产业园、斑布竹产业园建设,打造竹产业加工集聚平台、研发创新平台、文化体验平台、竹纤维全价利用基地,拓展抹竹、竹黄酮、竹纤维等创新性竹产业,做强精深加工,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竹下生态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打造竹里茶园、竹里花园、竹里菜园。

依托优美环境,提升文旅开发价值。依托岷江流域青神段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各乡镇围绕自然风光、特色资源、历史遗存,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做活“水、文、竹、萤”几篇文章。围绕岷江水上旅游,形成水上运动、都市休闲等旅游业态;围绕蚕丛、东坡文化,推进汉阳古镇、中岩文旅路线,形成山水寺庙、古镇古韵等旅游业态;围绕竹艺特色旅游,形成竹林竹艺、研学体验、生态康养等旅游业态;围绕优美自然生态,打造萤火虫观赏季等文化品牌活动,开发竹编、萤火虫等系列文创产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创建成果,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进一步理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生态环境相关工作。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鼓励媒体、网络、社区、学校等结合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宣传日,开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宣传,树立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宣讲行动,组织实践案例宣传。挖掘青神竹文化、水文化等生态亮点,加强特色生态文化建设,打造青神生态文化品牌。

(三)营造宜居环境,彰显蚕丛故里之魅。

提升品质,建设最美竹林城市。坚持“半城山水半城竹”城市形象定位,突出绿色、智慧、韧性、宜居,加快扩容提质、增强承载能力,建设成渝地区最美竹林城市。依托“引岷入城”、竹+系列风景线,打造河湖联通、公园绕城、绿道串联的生态城、文化城、休闲城。以省级第二批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的生态环境。以城市更新为重点,系统治理城市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老旧小区升级、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持续开展城市形象提升行动,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宜居魅力。以岷江流域生态屏障为抓手,建设10万平方米竹林景观,打造成都都市圈最美竹林风景线。

突出亮点,强化乡镇功能特色。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瑞峰镇、汉阳镇等生态型城镇,以良好的生态系统资源为依托,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产业,支持瑞峰镇打造生态文旅名镇,支持汉阳镇打造历史文化名镇。西龙镇、高台镇、罗波乡等农业型城镇,巩固和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积极发展生态观光茶园、林下养殖,支持西龙镇打造红色竹里茶源,支持罗波乡打造现代种养人居治理示范乡,支持高台镇、白果乡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强镇。青竹街道着力打造北部生态工业走廊,发展城镇商贸业、建设生态人居,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全力助推青神县打造国际竹艺名城。

改善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挥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示范作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 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要求,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景中有村,村中有景”。以白果乡虎渡社区、罗波乡宝镜村、汉阳镇文新村等省、市级示范村为引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选择符合青神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推进构建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生态美、环境优”的青神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到2025年,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保持100%。

严格管控,营造宁静生活环境。优化调整噪声功能区划,优化布局,合理安排声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强化工业及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合理划定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防噪声距离,加强建筑物隔声性能要求。加强城市交通干线城区段噪声污染防控,设置限速、减速带、超速抓拍、禁鸣等交通设施。鼓励建筑工地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强化夜间施工管理。严格管控生活噪声影响,重点加强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中社会生活噪声热点问题日常监管和集中治理,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社区等休息空间。

专栏二 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1.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24平方公里,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建设一批自然教育场所,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批文旅项目,一批文化旅游、养生旅游、智慧旅游等重大旅游项目。

2.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实施绿色基地营造林、城镇营造林和绿满青神国土营造林及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

3.水土保持工程:官厅坝滑坡工程治理项目、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天河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普馆扩建工程等。

4.青神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项目:开展县域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了解生物物种的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和评估现状。调查评估对象为全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重点调查与评估区域内的植物植被、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外来物种和生态环境等。

5.引岷入城:从城市北面引岷江水入城。

6.河湖联通:联通岷江、青绘河、护城河、思蒙河、鸿化堰、青衣湖、竹里梅花湖、苏母湖、合悦湖等。

7.城市绿道建设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青衣湖调蓄湿地建设项目、合流制管网改造项目等。

8.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

四、深入防污治污,领跑环境质量

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蓝天、碧水、净土实现高水平保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一)水清,绘就岷江画卷。

保障水源安全,提升城乡饮用水品质。以县级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为重点,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开展任何畜禽、水产养殖活动、禁止使用农药,逐步降低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化肥施用强度。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健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档案,定期开展县级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提升复兴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预警监测监控能力,实现水质预警和视频监控能力全覆盖,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推进复兴水库扩建及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建设,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推进截污控源,强化水污染防治力度。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消除管网空白区,加强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加快补齐建制镇(乡)污水管网收集短板,确保建制镇(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不断提高。到2023年,完成县城老旧破损污水管网修复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到202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5%,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75%。持续深入工业领域污染防治,以造纸、电镀行业为重点开展专项排查,加强企业废水预处理和排水管理。强化四川青神经开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进一步提升园区管网覆盖率。加强重点涉水企业及区外企业水污染排放监管,严禁废水超标排放。

防控农业面源,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岷江干流、思蒙河、金牛河沿线为重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农田灌排系统,鼓励开展农田退水净化利用。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加强规模以下养殖户畜禽污染防治。落实池塘养殖场“一包一”监管和尾水排放申报制度,对50亩以上规模养殖户尾水治理及排放监管实行全覆盖。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规模以上水产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完善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出台并施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2022年底前,全县5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100%。

实施综合整治,保护修复良好水生态系统。持续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严格审批,优化布局,强化监管,逐步将规模化水产养殖排污口纳入日常监管。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采取控源截污、整治内源、活水循环、修复生态、清理四乱等措施,实现全域黑臭水体“动态清零”“长制久清”。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强化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用途管控,统筹开展河湖水系连通、生态带建设、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到2025年,实现土著鱼类或珍稀物种种群保护及恢复。开展水生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环境监督管理,建立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二)天蓝,守护澄净空气。

深化工业源防治。持续开展日化、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严格控制无组织排放。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和特别控制要求,推进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锅炉综合治理,推动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新建工业燃气锅炉同步配套低氮燃烧装置。以工业涂装、木材加工、包装印刷企业为重点,实行清单式管理,制定“一厂一策”,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治污设施“三率”。推广使用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粉末等低VOCs含量涂料,工程机械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木质家具制造、钢结构制造使用比例达到30%以上,包装印刷企业使用水性、辐射固化等低VOCs含量油墨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散乱污”监管,开展新增疑似排查和“回头看”行动,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2025年前,完成四川青神经开区“一园一策”废气治理方案编制。

强化移动源整治。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完善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加强机动车进口、注册登记、检验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采取限制使用、加强监管等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利用便携式设备、遥感监测、黑烟抓拍等手段,常态化开展柴油车监督抽检,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深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登记管理制度,推进不达标工程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合理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范围。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管控,加强油品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加大对移动黑加油站点的监管执法力度。逐步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狠抓施工扬尘治理,严控滨江新区、斑布竹产业园、虎渡溪航电枢纽等重点项目施工场地的扬尘污染,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六不准”“六必须”“六个100%”“六个喷淋”要求,降低单位面积扬尘排放强度。推动实施绿色施工和装配式建筑。加强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合理规划渣土运输线路,建立完善渣土运输管理制度,完善垃圾收运系统,更新优化机械化清扫设备。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推进堆场扬尘防治,采取绿化、覆盖、硬化、围挡等措施,治理砂石坑、裸地、建筑渣土和垃圾堆场等扬尘污染。全面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建立餐饮油烟长效监管机制,制定《青神县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汽修和干洗行业整治,取缔露天和敞开式汽修喷涂作业,全面淘汰开启式干洗机。持续加强“五烧”现象管控,整合乡镇(街道)网格监管力量,确保巡查到位。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2%以上。

推进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PM2.5和O3协同管控,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制定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管控措施,列入错峰生产清单的企业有序实行错时错峰生产。科学控制VOCs和NOx减排比例,实现PM2.5和O3浓度同步降低。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协同治理,深化工业源、农业源氨排放控制,结合VOCs防治推进工业臭气异味治理,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及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控制。强化区域协作,进一步完善与东坡区及乐山市夹江县、市中区、井研县等毗邻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空气质量联合监测、会商、预判,强化污染天气应对。

(三)地绿,保障千里沃土。

加强农用地污染防控。按要求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未覆盖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加强农业源防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力度,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强灌溉水质监管,水质未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实施耕地分类管控,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止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全面落实“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整体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优先采取农艺调控类、替代种植、治理修复等措施,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加强建设用地污染防控。推进工业园区、油库、加油站、废弃矿山、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土壤调查评估。规范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落实《青神县拟征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准入管理实施方案》。土壤重点监管单位依法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并有序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严格涉重金属行业和园区环境准入,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加强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持续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严格污染地块准入,按照“发现一块、管控一块”的原则,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实行“销号”机制。督促矿山企业依法依规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

实施地下水协同防治。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水质监测,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加强土壤与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开展固废堆场、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加油站及油库等重要污染源及周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新(改、扩)建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统筹考虑地下水影响与防控,做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制定青神县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加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运行管理维护,合理布设新的地下水监测井。2024年底前,构建全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四)无废,构建闭环体系。

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强化新建项目固废源头管理,对工业固废产生量大、无法就近处置或处置出路不明确的项目从严审批。结合日化、医药等行业循环化改造,推行工业固废减量化工艺技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减少酒店、商超、餐厅等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持续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推进快递、物流等服务业绿色包装和可循环包装替代。

健全固废收运处置系统。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完善分类投运、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避免生活垃圾“先分后混”和运输环节“二次污染”。加快场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转运设施建设。完善厨余垃圾收运系统,合理配置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和收运车辆,实现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工业固废统一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合理布局一般工业固废回收暂存点。加强四川环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神华榕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固废监管,建立固体废物堆存场所“一库一档”,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管水平。深化与东坡区、乐山市夹江县等毗邻区县合作,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拓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渠道,鼓励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促进低价值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以污水厂污泥、制浆白泥、炉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为重点,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优先用于烧结制品及回填等。推广使用绿色、可降解农膜,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耕作方式优化,逐步减少农膜使用量,大幅提高水果包装、销售等环节中的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使用比例,加强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危废和医废处置监管。持续加强对危废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以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为重点,开展废弃危险废物排查。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危险废物动态监管。加强汽修行业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等规范处理,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能力,依托青神艾兴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贮试点。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促进规范处置。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农村地区。重视医疗机构污水规范化处理,加强污水排放和污泥处置的监督管理。

(五)城安,坚守安全底线。

加强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和新污染物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加强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粉尘治理等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排查,督促企业定期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安全评估。加强风险源日常监管,建立危化品管理台账,实现涉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全覆盖。以日化、医药等重点行业及岷江岸线一公里范围内工业企业为主,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环境风险排查及安全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处置”的原则及时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

增强环境风险响应与处置能力。加强涉危涉重工业园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园区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形成应急处置物资持续供应能力。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建设,统筹建立以涉危涉重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的环境风险预警预判和应急响应机制,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增强与水利、交通、应急管理等各部门环境应急联动能力,完善部门协调、信息及物资共享机制,提高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共建共享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体系。2022年底前完成县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健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与东坡区、仁寿县、乐山市市中区应急预案对接、应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岷江干流及金牛河、思蒙河、粤江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工作方案。

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水平。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专项行动,以重点用源单位、移动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单位、Ⅱ类射线装置探伤企业为重点,加强现场监督检查,重点核查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情况。2023年前,实现核技术利用单位现场检查全覆盖。规范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三废”安全管理,废旧(退役)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完善辐射事故应急管理,建立省市县应急联动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加强对户外变电工程及架空线路的规划管控,减少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的电磁和声环境影响。做好公众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建立长效的核安全教育宣传机制。

专栏三 污染防治重大工程

1.水污染防治:青神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原一期)改建工程;青神县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青竹街道管网改造工程;青神县城北新区兴业路、滨江大道北段雨污水管网工程;岷江流域生态廊道绿化建设项目;青神县罗波乡龙泉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筒车河(中下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等。

2.大气污染防治: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四川彩虹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省青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升级改造。

3.土壤: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

五、聚力绿色转型,构建低碳社会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源头防控,加强引导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一)推进达峰行动,加强温室气体控排。

全力推进达峰行动。强化目标约束和峰值引领,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成市级达峰目标分解任务,推进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鼓励能源、工业、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现梯次达峰。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积极稳妥有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温室气体控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降低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化工业领域碳排放控制,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支持采取原料替代、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措施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强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及市政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环境管理,协同控制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引导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启动碳中和森林城市建设,实施绿满青神固碳行动,发挥城市生态绿地、湿地、竹林、森林优势,深度发掘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积极参与碳汇产业,探索构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设施设备,提升应对气候风险能力。

(二)实施分区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和强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格局。强化“三线一单”在调整产业结构、规划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的应用,强化底线约束,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强化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项目选址论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要求。

构建全域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一带聚联、全域融合”的绿色发展布局。增强“一核”绿色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动要素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园区汇集,建设产城、文城、景城一体高质量发展县城。彰显“一带”生态价值,依托沿岷江特色产业聚集区,串联东部现代农业林业发展区及西部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区,推动竹、机械、柑橘特色产业以及粮油、茶业、畜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形成产业聚集、空间联结的绿色产业经济带。深化全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构建生产空间绿色高效、生活空间集约适度、生态空间自然和谐的“三生融合”全域空间格局。

(三)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绿色含量”。

提高农业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固碳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能技术,促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建设成都都市圈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实施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果、蔬、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开展果菜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探索构建农牧(渔)循环、种养结合等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鼓励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德康25万头生猪项目、川牛羊项目建设一批现代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区。推进水产养殖生态健康转型,发展水库“净水渔业”养殖、流水养殖及循环水养殖等养殖模式,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和底排节水净水技术改造。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严控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准入。以“三化四新”[0]为引领,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工业涂装、日化、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生产、循环低碳改造。立足机械制造业优势,建设环成都经济圈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发展的协同配套产业基地,鼓励德恩精工牵头建立机械产业共享服务生态圈,完善力兴机械产业孵化园基础设施。加快医药、竹纸等产业集群整合提升,提升集群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打造“互联网+”“绿色+”等发展新模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助力德恩智能云为代表的云平台建设运营,发展智能制造单元,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持续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深化实施“腾笼换鸟”,砖瓦和砂石行业实施减量替代和全面提档升级,分类实施“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整改提升等措施。

为特色产业园区赋“绿码”。建设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突出绿色生态概念和发展共享理念,形成集标准厂房、科研中心、物流中心、商业配套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集群中心,显著提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GDP。打造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坚持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原则,强化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防控,建设集约化、清洁化、信息化的环保电镀园区。建设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斑布竹产业园建设,对标竹浆造纸国际先进水平,优化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工艺,支持环龙新材料、嘉熙竹木、云华竹旅等龙头企业领先发展。

(四)优结构提效率,推动清洁能源转化。

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发电量在总电量中的比重。全面建成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谋划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及配套项目,积极参与构建乐山—眉山—成都绿色氢路。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控制燃料油消费,在工业、交通领域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实施气化工程,加强城市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入户率。持续改善镇村用能方式,推广应用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和天然气。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加强重点领域与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深入挖掘各领域节能潜力,持续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规模,以机械装备制造、化工产业为重点,做好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强化建筑节能,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推进交通运输节能,以城市公交、出租车、市政车辆、物流配送车辆为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应用,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限制过度用能,持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约束。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多措并举实施节水,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农业节水增效,推进田间节水设施建设,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加强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间的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实施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全面推进节水器具普及。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0652.41万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降低15%、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以上。

(五)补齐联运短板,实现绿色畅达出行。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围绕“内畅外通、融入成都、承接川南”的交通定位,加快构建“七纵二横三连一环”交通路网,积极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加强铁路和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铁、水运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以青神港为中心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力争实现铁路、水路货运零的突破。加快推进天府青神港及旅游码头建设,积极配合开展岷江等级航道提升,争取成绵乐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启动建设青神港至成昆铁路货运专线(园区铁路货运专线)。规划建设四川青神经开区物流园,加快完善智慧流通、智能仓储、智能货柜和供应链技术创新平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协同构建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推进绿色出行方式。推动机动车结构升级,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加快推进公交、出租等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按照适度超前、车桩相随、布局合理的原则,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逐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制定老旧柴油货车、燃气车、老旧工程机械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乡村全覆盖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禁塑行动”反过度包装、反粮食浪费、反过度消费。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获得节能产品、环境标志认证证书的产品予以优先采购,鼓励引导公民购买节能、节水、节电的绿色家庭用具,加强对企业采购绿色设备、绿色产品的引导。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应,在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等实物消费重点领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以旧换新”、二手产品交易、共享经济等。鼓励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碳示范区试点示范建设。

专栏四 绿色低碳重大工程

1.绿色产业: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斑布竹产业园、彩虹健康产业园、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绿色示范基地。德恩精工机械企业工业互联网云智造平台项目、德恩精工数字化车间项目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德康25万头生猪项目、川牛羊项目、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2.清洁能源: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第二气源管道工程、恒辉天然气农村管道建设项目等。新建新能源充电站2个、充电桩500个。

3.绿色交通:成绵乐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青神港至成昆铁路货运专线(园区铁路货运专线)等。岷江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天府青神港及旅游码头项目等。以青神港为中心的综合货运枢纽项目。

六、直面短板弱项,提升治理能力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格局,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快补齐治理能力短板,加大科技支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一)完善治理责任体系。

压实党政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明确党政领导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分工,压实各级各部门协同治理责任,进一步完善“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工作责任体系。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问题整改,严格执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主动做好问题排查整治。积极配合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将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要求逐步纳入排污许可证,全面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加强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坚决杜绝治理效果和监测数据造假。依法依规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二)健全环境监管体系。

提升执法监管效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的引领带头作用,推动执法队伍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据排污许可证开展日常环境监管。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推动“互联网+监管”的应用,推广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用电量监控等智能化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补齐应对气候变化、土壤污染等领域执法能力短板,持续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探索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与模式,鼓励将部分执法职权纳入乡镇(街道)综合执法。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配置走航车、无人机等设施设备,探索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测网络。以固定污染源全面监测为基础,逐步建立统筹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的大气污染源监测体系。推进建设重点水域、饮用水、跨界断面、重点湖库等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逐步实现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按需购置和更新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及车辆,以满足“十四五”期间环境监测强度和精度要求。强化监测机构应急、执法监测设备配备,配置便携式颗粒物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监测设备,补齐大气环境应急监测短板,提升污染源监测和执法快速响应能力。健全专业人员配置,提升技术人员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书的考核工作,提升监测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健全环境法治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鼓励县人民法院调整设立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统一受理、审理生态环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强化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部门协作,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确保公安、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侦办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加强环保铁军能力建设。强化业务能力培训,积极参加环保讲堂、实战演练、技能比武、以老带新、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的监测、执法、信息化能力水平。制定环境治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加大上挂下派、横向交流力度,结合年度考核表彰业务标兵、奉献标兵等先进个人。加强理论武装,定期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理论学习教育,推进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深化廉政警示教育,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紧盯行政审批、环境执法、督察整改、项目申报等关键环节,完善防控廉政风险制度。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建设市级统筹、区县搭建的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系统,深化大数据在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实时掌握数据,精准追溯污染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管。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环保用电工况监控、扬尘在线监控、烟火监控、无人机监控,提升指挥中心智能分析与快速响应能力,通过与线上监测的有效融合,实现精准管控、智慧监管。加强与市级、毗邻区县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数据开发共享。

(四)多层次全方位参与。

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重点推进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推进健全污水、工业固废、生活垃圾收费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高效低成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环境治理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务失信记录机制,依托“信用中国(四川眉山)”网站依法依规逐步公开。探索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白名单”制度,推行企业环境信用与金融信用挂钩,将环境信用作为企业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的重要参考。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完善全民参与体系。不断引导全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优势和作用,加快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完善公共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鼓励公众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探索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映投诉。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在文化宣教、公众参与、调研实践等方面开展公益活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等向公众开放,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协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做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联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常态化开展交流执法,全面提升跨区域执法能力,共同形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现实及理论成果。加强跨县区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控、环境应急预警、信息通报联动。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生态环境大数据协作共建和开放共享。

七、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规划落实

(一)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地方目标责任,要按照与上级政府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把规划目标、约束性指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同配合,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经费落实,保障资金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创新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发挥环保专项资金、地方债、PPP等多渠道资金合力作用,培育壮大环境污染治理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三)任务落实,强化项目支撑。

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减污降碳为重点,建立“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储备库。统筹整合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保资金、专项投入和社会资本,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优先保证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

(四)舆论保障,强化宣传督导。

加强规划宣传,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对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动员、激励、激发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推进规划实施,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五)成效评估,加强实施跟踪。

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度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及需求变化、政策要求等,按需适度调整规划目标和任务。评估考核结果向县政府报告,并作为对各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重大项目清单

“十四五”期间,结合青神县实际,规划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及生态价值转化等5大类37个项目共计约43.16亿元重大项目。

其中,绿色低碳发展项目14项,估算总投资合计约11.9亿元;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项,估算总投资约0.2亿元;水污染治理项目11项,估算总投资合计约8.9亿元;城乡环境治理项目2项,估算总投资合计约1.8亿元;自然生态保护及生态价值转化项目9项,估算总投资合计约20.36亿元。

具体项目见附表。

附表

青神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

方向

项目名称

主要工程内容/规模

建设

起止年

投资

(亿元)

责任单位

1

一、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工业

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总规划面积1123亩,设计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废水处理能力20000吨/天的废水处理厂,计划分4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占地521亩,建设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新建公用辅助设施:废水集中处理、废气处理、电镀污泥贮存及处置、风险控制、高低压变配中心及供电、供水、供气、废水收集管网等系统工程以及标准或定制厂房等。

2021—2027

/

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

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

项目

项目总占地约1800亩,计划分5期建设。其中一期占地面积约370亩,新建厂房18万平方米,新建铸造生产线,配套建设机加、包装生产线及辅助配套设施,新建污水处理站。

2021—2030

/

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3

斑布竹产业园项目

依托老厂,技改扩能增加20万吨本色生活用纸原纸产能的制浆造纸项目,并配套建设碱回收系统、污水预处理、工业固废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相应的辅助工程、办公、生活住宅等设施。

2019—2022

/

县经信局

4

德恩

云智造

整合机械企业资源数据库,实现产业数据共享共通。建成5个数字化车间,实现10家企业上云。

2019—2022

2

县经信局

5

德恩精工数字化车间项目

新建厂房39000平方米,新购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检测设备,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等,实现所有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计算机之间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生产决策,通过PLM、PDM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所有产品三维化,生产过程无纸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促进产品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实现年产各类机械传动零部件及产品9922吨。

2019—2021

1.5

县经信局

6

一、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农业

数字农业建设项目

以柑橘智慧果园建设为重点,全县新建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产、供、销集成数字经济。在青神县椪柑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建立数字果园2万亩。建立一个数字果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个数字果园大数据应用分析、一个指挥调度中心和N个子系统(包括:环境监测子系统、病虫害防治子系统、水肥一体智能灌溉子系统、园区生产管理子系统、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子系统、果品溯源子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流子系统等),全方位提升果园种植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

2021—2025

0.98

县农业

农村局

7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2.14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8万亩,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2021—2025

1.56

县农业

农村局

8

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占地300余亩,分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区、农产品研发区、农产品展示区四大区域。

2021—2025

2.2

县农业

农村局

9

能源结构优化

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

建设17孔泄洪冲沙闸坝、发电厂房、左右岸防洪堤、四级船闸,装机容量6.3万千瓦。

2020—2023

/

县航电办

10

农村电网改造项目

实施全县农网改造、电网技改等。

2021—2025

1

县经信局

11

恒辉天然气农村管道建设项目

新建乡镇农村天然气管道建设。

2021—2025

1

县住建局

12

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新能源充电站2个、充电桩500个。

2021—2025

0.118

县发改局

13

一、绿色低碳发展

交通结构优化

公众出行和交通物流信息服务系统项目

建设公众出行和交通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2021—2025

0.05

县交通

运输局

14

城乡公交一体化

新购新能源车70辆,开通9条城乡主干线、9条乡村支线,新建8个充电桩、1个公交总站。

2022—2024

1.5

县交通

运输局

/


小 计

11.9


15

二、大气污染防治

燃煤锅炉治理

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餐饮油烟治理项目

淘汰35蒸吨(含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建成区商业及食堂餐饮油烟治理率持续保持不低于95%,油烟净化器运行维护逐步规范。

2021—2025

0.2

眉山市

青神生态

环境局

/

小 计

0.2


16

三、水污染防治

饮用水安全

保障

复兴水库扩建工程

加高培厚主坝、改建右岸溢洪道、加高2座副坝、新建4座副坝、改建灌溉取水建筑物,新建向县城供水管道9.5公里、整修灌区渠道3条总长31公里等。扩建后水库总库容为2965万立方米。

2020—2022

3.5

县水利局

17

城镇水污染

防治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

对原有污水处理单元进行提标改造,中水回用0.4万吨/日,改造管网5公里。

2021

0.25

县住建局

18

城镇水污染

防治

青神县滨河文化公园排水管道工程

新建DN1500管网4公里,起于电厂沟,止于虎渡溪分洪工程右堤。

2021~2022

0.2

县住建局

19

城镇水污染

防治

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改造项目

改造老城区合流制管网约30公里。

2021—2024

0.5

县住建局

20

三、水污染防治

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新建占地面积约48亩,处理规模为3万立方米/天的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新建配套管网15公里,确保工业开发区外排水质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020—2021

2.92

县水利局

21

农村水环境

治理

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畜禽养殖污染项目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区:完成10个业主共计87个单元生猪养殖圈舍的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刮粪槽31600立方米、主粪沟860米、集粪池7950立方米、化粪池1120立方米、应急池1000立方米、排污管道18950米、沼气池9275立方米、氧化塘22000立方米、灌溉塘24000立方米、沉淀池2040立方米、排粪池100立方米、堆粪棚1000平方米、搅拌池50立方米、异位发酵车间1200平方米、集污池200立方米、拌匀池40立方米、排粪沟300米。购置并安装刮粪机209套、漏粪板34675平方米、干湿分离机6套、粪污喷洒系统1套、MIPS搅拌系统1套、随动粪污搅拌器1台、集粪池搅拌机6台、叠螺机1套、预制板800m2、抽水泵5台、排粪管50米、异位发酵车间翻抛机2台、排粪阀200个。)

2021—2022

0.145

县农业

农村局

22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改建农村独立公共厕所10座。

2021—2025

0.02

县农业

农村局

23

三、水污染防治

水环境综合

整治

筒车河(中下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项目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7平方公里。

2021—2025

0.071

县水利局

24

罗波乡龙泉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3平方公里。

2022

0.057

县水利局

25

鸿化堰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

对鸿化堰城区段约4公里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内容包括沟渠底板、护坡整治,新建沿岸道路、绿化、亮化及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新建生态净水、调蓄湿地等。

2022—2024

0.8

县住建局

26

水生态保护与

修复

青竹街道滨江新区防洪排涝水系建设工程

建设防洪排涝渠1.1公里;新建湿地公园83亩(竹里梅花公园),其中水系33亩,并配套建设绿化、亮化、园路、景观小品等工程。

2020—2021

0.36

县住建局

/


小 计

8.903


27

四、城乡环境治理

生活垃圾处理

青神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项目

在全县10个机关单位、5个小区、2所学校、55个老旧小区、东南西北街和青衣大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试点工作,并配套建设分类收运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分类收运体系。

2021—2025

0.1

县综合

执法局

28

四、城乡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

全面提升“六大行动”,新改建农村独立公共厕所1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行动态改造,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达98%;提升农田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在全县新建7个秸秆综合回收利用中心;疏浚清淤河塘沟渠渔道200公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亭10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预处理中心7个;农村美丽家园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管护机制建设,改造农房风貌5000户,打造绿化节点15个,绿化50000平方米,新建村史馆5个。

2021—2025

1.7

县农业

农村局

/


小 计

1.8


29

五、自然生态保护及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系统建设

四川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4048亩,包括绿色基地营造林、城镇营造林和绿满青神国土营造林及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

2018—2021

3.3

县林业

园林局

30

红色竹里茶源

在成乐连接线、重要交通干道上有机结合竹元素、竹种植和西龙茶本,形成独有竹林风景环线。

2021—2022

0.1

县林业

园林局

31

竹苗圃基地

瑞峰镇天池村、西龙镇观金社区新建优质竹苗圃基地1000亩。

2021—2022

0.05

县林业

园林局

32

翠竹长廊

在锦绣大道、黄水凼、兰厂沟沿路大力栽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竹林大道。

2021—2025

0.05

县林业

园林局

33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打造一批自然教育场所;以中岩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度假康养、高端服务等多功能国际度假区。

2021—2035

10

县林业

园林局

34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

建设城市绿道40公里。

2022—2023

0.6

县住建局

35

五、自然生态保护及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价值转化

竹林康养旅游项目

依托尖山、天池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良好生态环境,萤火虫景观、进一步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游的竹林康养旅游休闲胜地。

2021—2025

5

县林业

园林局

36

竹里稻香

项目位于青竹街道,涉及游滩社区、蚕丛社区、新光村,占地约14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民宿集群区、新乡民社区、稻田迷宫区、林盘整理核心区以及停车场、观光环线等附属配套基础设施。

2021~

0.8

县林业

园林局

37

竹里萤光

建筑主体4800平方米,包括竹里萤光艺术中心、萤光餐厅、四季赏萤厅、萤光生态大棚、地下建筑等。

2021—2022

0.46

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

/


小 计

20.36


合 计

43.16


[0] 三化四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上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