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政务公开 >> 履职依据 >> 县政府文件 >> 正文

青神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府发〔2023〕3号

  
日期:2023年03月09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青神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8日

青神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6

一、发展基础6

二、发展机遇9

三、面临挑战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主要任务16

一、 强化覆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16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6

(二)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卫责任 16

(三)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机制17

(四)完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18

(五)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19

(六)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20

(七)强化疫苗接种规范管理23

(八)促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23

(九)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24

(十)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24

二、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6

(一)成立青神县总医院26

(二)建强县域医疗主中心26

(三)组建青神县中医康养康复中心建设28

(四)组建青神县妇女儿童中心 28

(五)加强县疾控中心能力建设 29

三、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30

(一)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30

(二)建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1

(三)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31

(四)筑牢村级卫生服务网底32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33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33

(二)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34

(三)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35

(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35

五、全周期维护保障重点人群健康36

(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6

(二)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37

(三)强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38

(四)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40

(五)维护保障职业人群健康41

(六)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42

(七)持续保障脱贫人群健康42

六、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44

(一)创建国家卫生县44

(二)推进健康细胞建设44

(三)持续改善环境面貌44

(四)创新社会动员机制45

(五)普及健康生活方式45

七、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47

(一)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47

(二)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47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48

(四)推进“健康+”融合发展48

八、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9

(一)强化“三医联动”改革49

(二)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51

(三)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52

(四)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53

九、强化卫生健康发展支撑与保障53

(一)建设优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53

(二)大力推动数字卫生健康发展55

(三)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56

(四)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57

十、实施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工程57

第四章 组织实施59

一、强化组织领导59

二、加强宣传力度59

三、做好监测评价59

青神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全面开启青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推进健康青神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未来五年青神县卫生健康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根据《青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眉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健康青神2030”行动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青神县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积极推进健康青神建设,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居民健康水平优于全省平均。全县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8岁增长至2020年的78.16岁,婴儿死亡率从4.33‰下降到0.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7.04‰下降到1.62‰,孕产妇死亡率从54.17/10万下降到0,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获评“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落实落细院感防控措施,实施ICU病房负压病房改造、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等12个防疫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市率先开展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抗体抽检,率先实行发热门诊血常规、胸部CT费用财政全额保障制度,率先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慎终如始严防疫情反弹,实现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向常态化转变。

青神医院集团有效运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县域医疗资源配置,组建青神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青神医院集团),设立十二大职能管理中心。成立中国共产党青神医院集团委员会,医院集团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运营效率显著提高,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

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全县医疗卫生单位194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1家、乡镇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村卫生室134家,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健全。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7.3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63人和3.54人。县人民医院获评四川省二星数字化医院。

医疗卫生实力显著提升。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全县二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家。县疾控中心创建二级乙等疾控机构,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CMA)。高台乡卫生院和黑龙镇中心卫生院获得“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称号。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和市级重点专科3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9项,填补15项县域服务空白。

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民。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方案,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医生集中办公、“三格式”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质控制度和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全县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95.1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管理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0.49%、95.92%、70.0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3.56%。2020年度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荣获第3名,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规范管理位列全省第1和第2。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疟疾、脊灰、丝虫病得到消除。麻疹、白喉等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连续多年未见病例。成功创建“省级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以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基础,以卫生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有效改善。顺利通过省级病媒生物防制评估验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持续保持在国家规定的C级标准。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1个国家卫生乡镇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覆盖率均达到100%。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县中医医院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县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6类以上的中医药服务,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占比达到91.85%,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2个、中医角30个,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稳定在45%以上。

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办医健康发展,现有民营医院5家、诊所41家,青神康达骨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全县共有中成药、中药饮片及原材料生产企业4家,年产值约3亿元。中药种植以合作社、大型散户模式种植川芎为主,面积约3500亩。配合省中药科学院完成了我县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二、发展机遇

多重战略交汇叠加为青神卫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加快推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青神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和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建成健康中国为青神卫生健康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为青神卫生健康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青神深化城乡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域乡村振兴,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品质、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建设人才强县和智慧青神,持续实施“青神优才”工程,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围绕“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区”定位,打造新型“智慧青神”“数字青神”,高水平推进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面临挑战

卫生健康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服务条件有待改善,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二是青神县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7.21%,居全市第一,人口进入深度老龄化,三孩政策全面实施,“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服务供给不足。三是多重疾病威胁并存,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和手足口、流感、感染性腹泻等其他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传播风险较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职业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地方病等不容忽视。

同时,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传染病防控体系不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高水平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人才引进困难,学科专科建设缓慢。三是基层医疗机构底子薄、服务能力差,难以承担基层首诊重任。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卫生健康信息共享、联通不畅。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健康青神建设,以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整合协作,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为全县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全面开启青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发展投入优先保障健康,努力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方便看病。

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全县卫生健康综合实力。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增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健全医保管理支付机制,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强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协同性和整体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35年远景目标: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发展再上新的大台阶,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健康青神。

到2025年卫生健康发展目标: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眉山市中上水平。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2‰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6‰以内。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合理膳食、控烟限酒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控制。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疾控机构水平;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县级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更加优化,打造汉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建立健全。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降低至45/10万以内,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地方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设9个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8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疑难危重症诊疗技术能力显著提高。

──健康产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健康产业机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健康+”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健康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健康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品牌。

──卫生健康治理效能整体提升。贯彻落实卫生健康领域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卫生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表1 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16

79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0

≤14.5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0.81

≤5.2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62

≤6.6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5.79

呈下降趋势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1.26

93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3

预期性

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0

≥2.6

约束性

1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数比例(%)

37.6

>38.5

预期性

11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7.3

<20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2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63

3.0

预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54

3.8

预期性

14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48

0.54

预期性

1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5

≥85

预期性

16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

≥90

约束性

17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94.19

95

约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5

预期性

19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3.16

逐年下降

约束性

20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健康环境

2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3.2

≥92

约束性

22

国省考断面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3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14.28

57.14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24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2.5

≤25或持续降低

约束性

25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70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健康

产业

26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3.2

3.6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强化覆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强化与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二级甲等疾控机构标准。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支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备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等设备,购置疫情发现、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备,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新冠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规范检测程序,强化质控管理。

(二)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卫责任。

强化基层公共卫生职责。强化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职责,村(居)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加强与城乡社区联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建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

建立医防结合机制。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国家、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巩固和扩大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三)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加强与医疗机构相关信息的对接协同,确保传染病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快速获取,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拓展信息报告渠道,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按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时限和渠道等要求,依法依规落实信息报告责任。强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提高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

(四)完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指挥平台。

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动态调整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预案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建立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演练,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加强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肠道病毒等指标监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单元”。规范建设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医疗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

强化院前急救体系。健全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补充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统筹规划全县急救站(点)设置,优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加强急救车辆配备,重点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县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与县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

(五)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加快完善县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县人民医院承担全县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职责,加强传染病病区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县中医医院发热诊室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鼓励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六)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健全覆盖全县的疾病监测网络,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落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强流感、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防控,严防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的急性传染病聚集疫情。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做好宣传干预,强化监测检测;完善艾滋病治疗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为公众提供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务;强化预防母婴传播,健全艾滋病母婴阻断管理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检测和早干预。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1.5%。加强结核病防治,加大重点地区、特殊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力度,加强主动筛查和耐药筛查,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突出学校结核病防控,落实新生入学体检等防控措施,防止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完善救治救助机制,提高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水平,规范结核病患者治疗和管理,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45/10万以下。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持续推进丙肝消除行动;强化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并保持高水平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加强规范化诊疗,提高诊断率和抗病毒治疗覆盖率,降低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落实母婴传播措施,切实阻断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4.5%。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加强疟疾等寄生虫病控制,巩固疟疾消除成果。强化碘缺乏病防治,持续巩固地方病消除成果。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聚焦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相关防治知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防病意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开展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和疾病监测,推进实施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规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高血压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完善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不断推广适宜技术运用,强化防治能力,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09.7/10万以下,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广泛宣传癌症防治科学知识,提高城乡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开展不同癌种相关高危因素知识的普及,加强对癌症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接受规范化的筛查及诊治。强化癌症危险因素干预,积极预防癌症发生。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重点癌症,针对高危人群开展人群筛查,逐步扩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面,推进癌症早诊早治。提高癌症诊疗规范化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遏制癌症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3.3%。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加强高危、患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知识宣传,强化危险因素防控。积极引导4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吸烟、职业粉尘或化学物质暴露等危险因素接触者,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者,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测,确保慢阻肺早期发现。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鼓励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基层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及以下。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引导确诊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主动为糖尿病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和健康管理进行指导,引导和支持城乡居民尤其是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规范、自主开展健康管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40岁以上、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每年开展1次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开展1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

实施口腔健康促进行动。以农村人群、儿童青少年和高风险人群为重点,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加强口腔健康管理,重视龋病、牙周疾病等常见疾病和口腔恶性肿瘤、发育畸形等重大疾病。完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口腔健康水平,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七)强化疫苗接种规范管理。

持续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和政策,提高疫苗接种意识。夯实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到202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推进和完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继续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冷链管理,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共享和疫苗全程可追溯。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强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八)促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精神病专科医院、县中医医院精神病区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干预、诊治和康复服务。推进青神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精神病区建设。

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提高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医疗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由精神专科机构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九)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面向监管人员、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贯,促进标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强化标准实施。落实落细食源性疾病报告职责,做好聚集性病例的识别、核实、报告工作,到2025年,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现网络直报。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水平,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高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十)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

完善伤害监测体系,强化伤害事故监测。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交通隐患治理,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落实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专栏1 强化覆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县疾控中心和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疾控骨干人才培养(训)。

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人禽流感、SARS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青少年、成人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口腔疾病行动;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推进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精神病区建设;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农村癫痫防治管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治疗师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合理膳食行动;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扩面提质、优化内涵。

二、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

统筹全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县域医改工作,按照“一个架构、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体管理、多块牌子”的思路,重构布局,优化县域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成渝地区高水平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提升为重点,打造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县级公立医院,充分发挥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县。

(一)成立青神县总医院。

参照三明医改模式,结合青神实际,坚持法人资格、单位性质、职能职责、人员编制、政府投入、原有名称的“六个不变”,成立青神县总医院,由青神县总医院负责人任公立医疗机构的法人,各分院分设执行院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打造“一主两副”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二)建强县域医疗主中心。

加强青神县人民医院建设,着力打造县域医疗主中心,逐步改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完善传染病区、发热门诊等业务用房条件。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四级,力争建成二星智慧医院。强化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内涵建设,到2025年争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依托县域医疗主中心构建癌症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依托癌症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各分院有效联动,开展肿瘤、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连续性。依托微创介入中心,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开展心血管肿瘤、外周血管、神经等领域的介入诊疗。依托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及无痛分娩,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治疗,不断满足患者对诊疗舒适性的新需求。依托危重症监护中心,提高重症救治水平,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提升危急、重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建设省市县三级重点专科,强化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力争呼吸内科创建四川省县级重点专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肝胆外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力争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2-3项,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市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不少于3项。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在2025年前力争建成川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医院。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引进、岗位晋升、干部任用等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外科、儿科、妇科、产科、麻醉、急诊、重症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本地菁英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杰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建成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综合素养高、专科能力强的医疗人才队伍。到2025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力争达到515名,各专业科室主任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各岗位人才梯度建设和数量需求满足学科发展要求,稳定的“金字塔”人才结构基本形成。

(三)组建青神县中医康养康复中心建设。

整合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的中医、康复等相关科室,在县中医医院北区业务用房建成青神县中医康复康养中心,开放50-100张床位,设立中医、康复等门诊和康复医学住院部,新购置CT等大型检测设备。形成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康复康养中心。2022年8月底前将常态化隔离场所调整至建华社区小学,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康复康养中心规划设计,力争2023年6月底前投入运行。加强县中医医院分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临床科室和病区设置,增设精神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技术,积极推动中医非药物特色诊疗项目。强化专科专病建设,老年病科力争建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服务,牵头推行协定处方在青神县总医院内使用。积极推动治未病中心建设,与慢病管理相结合,促进全民健康。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构建合理人才梯队。

(四)组建青神县妇女儿童中心。

整合县妇幼保健院和县人民医院资源,组建青神县妇女儿童中心,统筹分工,职责定位明晰,始终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妇幼临床学科能力。积极争创产科、儿科市级重点专科。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妇幼综合服务能力。做好普惠托育服务的提质增效,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县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服务和0-3岁的托育服务工作,履行辖区妇幼健康业务的管理职能,负责实施妇幼民生项目。2022年12月底前完成整合方案,挂牌成立青神县妇女儿童中心,2023年3月前正式运行。

(五)加强县疾控中心能力建设。

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疾控机构水平,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积极争取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的指导和帮助;全面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科学配置检验检测设备,扩增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检测项目,拓展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能力,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检测、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CD4、CD8T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检测,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业务素质,配齐传染病控制类卫生应急处置装备。

专栏2-1 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计划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等级

2020年

2025年

1

青神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力争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2

青神县中医医院

二级甲等

力争达到三级乙等水平

3

青神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力争达到三级乙等水平

4

青神县疾控中心

二级乙等

力争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专栏2-2 医疗卫生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创建计划

序号

机构名称

数量(个)

临床重点专科

四川省

眉山市

1

青神县总医院

6

1(呼吸内科)

5(泌尿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肝胆外科、产科、儿科)

2

青神县中医医院

1

0

1(老年病科)

3

青神县妇幼保健院

2

0

2






三、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一)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要求,合理调整和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乡村医疗卫生新局面。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每个乡镇办好1所达标乡镇卫生院,搬迁3家乡镇卫生院。按照每3-10万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青竹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所达标村卫生室。

(二)建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以汉阳镇中心卫生院为基础,争取各级财政整合资金改扩建业务用房、配备设施设备,打造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强化其专科医疗服务水平,依托基层中医能力提升项目加强中医康复理疗科内涵建设,积极申报创建中医康复特色科室,承担辖区较为复杂疾病的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使其成为县域内辐射南北片区的医疗救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保障基层群众就近就医。

(三)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全科服务水平,强化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的加强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加强急诊、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建设;加强住院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的住院、手术等服务;提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按照要求开展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检验检查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和心电、超声、X线影像等检查服务。合理设置门(急)诊布局,引导居民预约就诊。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开展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到2025年,力争达到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的机构占比达80%。

大力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有机衔接,鼓励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社区医院。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并注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结合群众需求建设特色科室,有条件的可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加强住院病房建设,合理设置床位,主要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为主,鼓励有条件的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床位。提高中医药服务和医疗康复能力,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广泛推广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常态化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在健康体检和日常诊疗过程中早发现传染病的能力。规范社区医院预检分诊流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提升法定传染病早报告能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做好居民的健康教育,切实提升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

(四)筑牢村级卫生服务网底。

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设施条件,加强合格医务人员配备,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卫生室。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培训,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专栏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特色科室创建工程

序号

单位名称

特色科室

1

瑞峰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康复和微创外科(体外碎石)

2

高台镇卫生院

中医康复

3

汉阳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康复

4

罗波乡卫生院

中医康复

5

白果乡卫生院

中医康复

6

青竹街道黑龙中心卫生院

中医康复

7

青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两病”特色科室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健全以县中医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全面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设中医馆。深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提升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能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二)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

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专科在特色优势强化中的载体作用,支持县中医医院强化设施设备配置,改善诊疗环境,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和临床疗效,打造优势病种特色鲜明的中医医院和中医科室。加强中医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建设。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发挥好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加强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将治未病服务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为群众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咨询评估、中医体质辨识、季节养生、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服务,逐步推广妇女围绝经期、孕育调养、亚健康状态和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

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整合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康复科资源,设立中医康复中心,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中医优势病种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鼓励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县中医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三)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模式,强化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医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针对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共同研究制定“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之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逐步做到“能西会中”,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覆盖医院主要临床科室。

(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

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发掘研究,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加强民间中医药单验方技术的保护和利用,强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承。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常态化开展名中医大讲堂等群众性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乡村社区、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校定期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普及适宜青少年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专栏4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设中医馆;深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加强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康复科资源,设立中医康复中心。

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动传统中医师承、师带徒、“西学中”等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六进”活动。

五、全周期维护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全面落实产假政策,鼓励实行育儿假、产休假,探索育儿补贴金政策配套。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做好生育咨询指导,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人口数据监测。完善人口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库,加强人口监测信息数据分析与利用。关心关爱女孩,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和关怀,落实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购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护理保险相关政策,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经济帮扶、物质帮扶、精神慰藉。深入开展“暖心行动”。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

(二)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完善全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满足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建设县级公办示范服务托育机构,为县域内托育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管理咨询和从业人员培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等。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普惠性社区托育机构,以社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和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专业指导服务。有条件的幼儿园全部开设托班。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方式建设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托育机构,以单位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附近居民,在工作场所或就近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执法大队按照职责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支持“互联网+托育”发展,鼓励开展在线父母课堂、在线家庭教育咨询等服务,帮助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

(三)强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

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全县妇幼健康服务需求。整合县级妇产科及儿科资源,将县人民医院与县妇幼保健院妇幼业务整合,建立妇女儿童中心。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

强化母婴安全保障和出生缺陷防治。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巩固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抢救、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约谈通报五项母婴安全制度。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构建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推进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最大限度减少遗传疾病和出生缺陷发生。全面落实健康教育、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救治等全链条服务,强化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等重点疾病防治。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到100%;新生儿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

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强化儿童健康管理,扎实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率达到100%。加强儿童营养喂养与运动指导,强化孕前、孕产期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提高母婴营养水平;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倡导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强化婴幼儿辅食添加咨询指导,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加强儿童运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加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实现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早识别、早干预;普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健康知识,提高异常问题辨别能力。推进儿童眼保健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扎实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儿童重点疾病防控,以肺炎、腹泻、手足口病等儿童健康问题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建立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强化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

强化妇女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围绕生育、节育、不育为群众提供科学备孕、避孕节育和不孕不育诊治等生殖保健服务,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乳腺保健等专科服务,逐步建立健全从婴幼儿期—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老年期全生命周期妇女保健工作。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扩大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面,力争实现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全覆盖。

(四)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康复科为主体,以县疾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服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化老年医疗资源布局,严格按照标准规划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和老年设施配置。打造互联网+场景养老服务,建设智慧养老机构。鼓励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全县85%的公立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5年,新创建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强化老年健康促进。做好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等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中心、基层老协等举办的社会活动,自觉主动维护身心健康。实施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实施老年人失能(智)预防与干预项目,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加强老年期痴呆预防与干预。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

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推广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探索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加强老年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逐步扩大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覆盖范围。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安宁疗护等服务。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托管运营、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资源共享。鼓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就近就医、安全便捷的原则,与县域内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

(五)维护保障职业人群健康。

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推进健康企业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提高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与危害控制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5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

(六)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

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言语、肢体、脑瘫、智力及自闭症等六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康。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七)持续保障脱贫人群健康。

完善过渡期政策,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群众的优势,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慢性病、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防返贫监测,主动发现、及时跟进。积极推送防返贫监测风险信息,做好管理、救治、康复等健康服务,配合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推进脱贫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标提质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专栏5 全周期维护保障重点人群健康项目

优生优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避孕服务;人口监测;托育人才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普惠托育服务: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建设县级公办示范服务托育机构;发展多种性质的普惠性托育机构。

妇女儿童健康:将县人民医院与县妇幼保健院妇幼业务整合,建立妇女儿童中心;妇幼卫生监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增补叶酸;基层产儿科医师培训;出生缺陷防治医师培训;“两癌”筛查。

老年健康促进: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均设立老年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全县80%的公立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人才培训;老年人失能(智)预防干预。

职业健康促进:职业病监测;尘肺病患者健康管理;职业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残疾人健康维护:0—6岁儿童残疾筛查;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防盲治盲;防聋治聋。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

六、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一)创建国家卫生县。

全面推进卫生创建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统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城镇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2025年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57.14%。

(二)推进健康细胞建设。

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筑牢健康青神建设的微观基础。

(三)持续改善环境面貌。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体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县域内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建立完善农村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推进学校厕所改造建设,提升规范化卫生管理水平,抓好粪污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客运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厕所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厕所环境卫生状况。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坚持日常防制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四)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以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兼职爱国卫生队伍为辅,推动组建居民健康管理互助小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五)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均建成健康促进医院。

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机制,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健康文化。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办好健康类栏目和节目,多用城乡居民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组织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不良的酒精消费习惯,节制饮酒。

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到38.5%。完善体育健身组织和设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群众健身组织,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以广场舞、健步走、健康跑、太极拳、游泳、自行车等为抓手,全县联动开展“跑遍青神”“走遍青神”“骑遍青神”“登遍青神”“跳遍青神”“打遍青神”等活动。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广播体操、工间操、太极拳等运动。探索“体医结合”新模式,积极推动慢性病早期管理与运动干预相结合,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运动健康门诊,为城乡居民提供健身方案、运动风险评估等指导服务或开具“运动处方”。

专栏6 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项目

卫生县和卫生乡镇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57.14%。

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强化病媒生物防制。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健康教育场所建设;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

七、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完善社会办医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非营利性社会办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口腔保健、妇儿、康复、肿瘤、老年、护理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学美容、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等。支持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发展,推动社会办医院提档升级。鼓励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举办诊所。

(二)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普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抓手,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慢性病、职业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考核评价机制。鼓励举办健康管理咨询和体检机构,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健康管理需求和承担能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推广普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保健方法,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的特色体验场所。支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推动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发展。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推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双向合作,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养老综合体配备中医药力量,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项目在老年群体中广泛应用。创新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中医药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资源旅游、养生体验旅游等。推广中医药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知名品牌,打造形态多样的中医药特色休闲度假区、景区。发挥中医药文化底蕴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的优势,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四)推进“健康+”融合发展。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围绕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需求,引导社会力量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健康养老模式,重点发展以度假型养老、疗养康复等为主题的精品健康养老旅游。开发养老市场,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满足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需求。

促进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三线记忆旅游体验区、高台农旅度假区、白果新城旅游度假区、滨江新区旅游度假区、国际竹艺城生态旅游示范区、红色西山教育基地、中岩沙河旅游度假区、汉阳旅游度假区八个特色文旅组团建设,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以体检和疾病治疗为特色的旅游和医疗一站式服务,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健康医疗旅游园区。

发展休闲养生服务。依托青神旅游和养生资源,将休闲度假和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有机结合,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打造居住型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养生、调补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等一系列休闲养生产品。将休闲养身和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有机结合,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

八、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强化“三医联动”改革。

健全“三医联动”改革机制。落实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实现“三医”联动、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

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及省际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探索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健全医保管理支付机制。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结合点数法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深化青神医院集团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加快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青神医院集团)建设,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实施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稳步推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按照优化、精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行医院集团内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药械采购等统一运作,推进人员、财务、后勤、医疗业务、健康服务、信息和医保“六统一”。加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和功能,建立以医联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签约服务模式,对辖区内居民实行网格化健康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衔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鼓励县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和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到基层提供签约服务。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实现数据“最多填一次”,并向个人有序开放。

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引导城市大医院提高收治疑难疾病、危急重症占比,分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双向转诊服务平台。建立上转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等机制,完善上级医院为下转患者提供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等上下联动机制。

强化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推进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建立符合条件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支付机制,促进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促进急慢分治。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普通病、常见病患者合理降低报销比例。

(三)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构建高质量新体系,引领高质量新趋势,提升高质量新效能,激活高质量新动力,建设高质量新文化,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四)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

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综合监管合力。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促进规范处理。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逐步覆盖农村地区。重视医疗机构污水规范处理,加强污水排放、污泥处置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医疗废物在线监管。建立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开展医疗机构、学校卫生自查,推广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持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强化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巡查监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步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九、强化卫生健康发展支撑与保障

(一)建设优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卫生健康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应兼顾不同科室之间的平衡,向关键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等倾斜。完善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拓宽医疗卫生人才成长通道。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激励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加大宣传表扬力度,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风尚。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持续实施“青神优才”工程,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加强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长期跟踪关注、地方需求发布、高校定向推荐、专场集中招引等工作机制,吸引优秀医学生来青神就业。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作用,采用柔性引进与刚性引进相结合方式,引进一批临床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科研实力优的高层次人才。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育,加快培育第二批青神名医10名。鼓励在职攻读学位,积极选派人员参加进修、学习,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

加快补齐人才队伍短板。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每季度开展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管理等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疾控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岗位培训,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核心能力。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养老护理、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量。

(二)大力推动数字卫生健康发展。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构建县级数据中心,统一信息标准,保障信息安全。建设医疗卫生专网,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接入区域平台,实现共享应用和统一监管。

推进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推动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3D打印、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在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完成电子健康卡在全县范围推广应用,推动智能人脸识别。

加快“互联网+医疗”发展。支持医疗联合体运用互联网技术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公立医院,并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医保支付和利益分配政策,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全面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改善就医体验。

优化“互联网+”签约服务。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网上签约服务,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融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

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区块链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加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加强对传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三)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化解医患矛盾,杜绝暴力伤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加强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制度建设。规范和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扎实推进“法律七进”。

(四)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实现健康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对中医医院和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建立以健康结果指标为导向的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机制。

十、实施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工程

深入实施县人民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县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医养结合中心及精神病院区建设等公共卫生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县中医医养中心建设、托育服务中心建设等“一老一小”重点项目;实施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推动全县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表2 卫生健康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1

青神县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项目

项目规划占地约25亩,新增床位150张,总建筑面积13349.85㎡,包括门急诊用房3587.65㎡、医技用房3046.90㎡、住院楼5045.32㎡、污水管理用房及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暂存房110㎡、液氧机房45㎡,地下室及配套附属用房1554.98㎡及相关设施设备,同步建设信息化系统、应急救治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等。

2

青神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

项目总投资65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约85000平方米,包括住院综合楼、门诊医技综合楼、感染病区、医养结合老年病区、行政后勤保障楼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医疗设备购置。

3

青神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项目

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改造实验室550平方米及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4

青神县医养结合中心及精神病院区

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新建青神县医养结合中心,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及配套附属工程,购置医养相关设备设施等。新建精神病院区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设施等。

5

青神县人民医院

提标扩能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改建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及附属配套工程。购置呼吸机、除颤仪、床旁血液净化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溶栓床、心肺复苏仪、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等相关设施设备。

6

青神县中医医院

提标扩能项目

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扩建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及医废、污水处理系统等附属设施;改建业务用房100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施、设备等。

7

青神县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及搬迁项目

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新建白果卫生院5000平方米及配套附属设施和相关设备设施购置,改扩建瑞峰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及配套设施和相关项目采购。

8

青神县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新建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和相关设备设施购置等。

9

青神县基层妇幼

保健能力提升项目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改造妇女儿童中心业务用房约2500平方米,购置业务相关设备设施、信息化建设、现有业务用房的维修改造等。

10

青神县托育服务中心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改建房屋及配套附属设施,增加托位200个,购置相关设备设施等。

第四章 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抓实抓好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切实担负起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卫生健康重大支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等研究部署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全面推进健康青神建设、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意义,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对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卫生健康文化建设,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大力弘扬和践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

三、做好监测评价

健全卫生健康规划体系,加强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衔接。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订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及时发现并统筹研究实施中的重要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上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2023年烟花爆竹、孔明灯禁燃放的通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