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过敏高发期,医院里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患者激增。对此,专家提醒,对过敏症状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权衡利弊,量体裁衣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和抗过敏特性,各种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侧重点不一样。
例如,对于急性荨麻疹就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物;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因需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则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而对于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抗过敏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即联合用药。用药时应注意: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
长期用药,最好换着吃
长期吃一种药物,会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超过1个月,药效下降,不能起到抗过敏的作用。
还有,抗过敏药物都有毒性作用,如果长期服用,这些毒性作用发生积累,对人体危害较大。
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不要长期使用一种,超过1个月就需要换用其他类型的抗过敏药物。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而应先从一种药物开始,逐渐停用,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抗过敏药物也会引起过敏
抗过敏药物也能引发过敏反应,其中以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比如氯苯那敏,有些病人服药后原有的过敏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皮肤瘙痒、皮疹、腹泻、腹痛等反应,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血象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如果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后原有疾病不愈,反而症状加剧时,应考虑到药物过敏,而不要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如果继续加大剂量,可能十分危险。一旦确诊为抗过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药,并选用其他种类抗过敏药物治疗。
警惕不良反应
H1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小,但因应用甚广,药物的急性中毒亦可发生,特别是儿童误服后中毒较为常见。服药过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嗜睡、头晕、共济失调,2小时内可发生面部潮红、瞳孔扩大、体温过高等抗胆碱能作用。中枢兴奋作用主要见于儿童,表现为幻觉、中毒性精神病等,最终可致惊厥。成人急性中毒一般经历一段潜伏期后,可继发呼吸抑制、心血管抑制,甚至死亡。
并非所有人都能用
患有急性哮喘、尿梗阻、青光眼、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抗过敏药,否则不得使用。由哮喘、吸烟引起的持续性或慢性咳嗽,由肺气肿引起的咳嗽或多痰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本类药对低血钾者禁用;患先天性Q-T间期综合征者不宜应用;对肝脏功能缺陷者和心律失常者慎用;妊娠期妇女应慎重权衡利弊;H1受体拮抗剂也由乳汁排泄,对哺乳期妇女也不宜应用;婴幼儿及老年人应慎用。
抗组胺类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镇静作用,表现为白天思睡,多数患者都能在数日内耐受。对高空作业者、驾驶员、精密机械操作者,工作前不得服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抗组胺药。
上一条:关于“硫磺熏蒸玫瑰花”的风险解析
下一条:关于食用小龙虾的消费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