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茶之故乡

  
日期:2019年05月20日  作者:邵永义  来源:青神县文联  点击:[]
分享: 

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青神为天府天国贡献的多个重要物产中,茶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最早记述茶的,多是传说。青神的传说很早也很美:蚕丛氏开蜀国,劝民农桑,尤以集中养蚕为先,批量摘取的蚕茧为缫丝丝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保障了丝长丝色等诸多质量要求,终于有了汉阳丝的品牌。蚕丛氏的女儿黄姑在青神东山慈姥山上采桑养蚕,口渴了随手摘了山中一丛树叶咀嚼,顿时口舌生津,暑热俱散。于是摘得很多嫩叶,织在麻布的披肩上,成了一件嫩绿色的披肩,不料一阵大风吹来,披肩被吹落,从东山顶一直飘过岷江,飘到西山时徐徐降落,原本荒芜的西山立刻一片翠绿,成为有名的茶林坡……

茶叶,是中国人每天必用的“七宝”之一:油盐柴米酱醋茶!而青神茶叶则遍及岷江东西两岸,这其中,尤以“中岩茶”最为著名。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是为青神茶叶“传名”“赋诗”的第一人。1100年7月,黄庭坚到青神探望姑妈黄寿安,在中岩以龙湫水泡茶,品茗三月,乐而忘返,写下了《玉泉铭》以传诵:

“玉泉坎坎,来自重险。发源无渐,龙窟琬琰……我以澮茗,泉味不掩。行为白虹,止为方鉴。”

黄庭坚是七月底到中岩的,他煮的是秋茶,并且是山里僧人手工炒制的素茶,俗称炒青。中岩海拔600多米,有霜雾,茶叶多是散生树,故被山僧摘其嫩叶,手工醅制。

煮茶吟诗,于佛教胜地,名刹中岩,成了一件雅事。

明朝,官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的余玠走进中岩,在玉泉崖下洗盏煮茶斟酌,而明朝四川巡抚王廷相在《三岩山》中,记载了“上界僧钟午散茶”的趣事,中岩寺僧人每到中午敲钟时,便逐一向客人敬茶。可见中岩茶已成了佛事中的一个仪式了。

明朝进士谢瑜在《三岩山》中生动描写道:“细雨莺声初出谷,春风雀舌欲抽茶。”嫩芽才能制成雀舌,沈括《梦溪笔谈》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可见,中岩春茶的采摘,已在清明之前,且叶形饱满,至嫩。

上世纪九十年代,观金乡(现归西龙)何清友在县科协支持下,办起了中岩茶厂,传承了中岩手工制茶技艺,生产的毛峰、竹叶青系列畅销成乐两地。县委、县政府也响亮地提出了“农果西茶、北菜南竹”的发展目标。今天的椪柑之乡、竹编之乡两大金牌,便是从那时起步的。而西龙(含原观金、桂花)、罗波(含原天庙)等西部乡镇,也曾经把茶叶发展到6万亩左右,为后来万沟村“茶语原乡”茶叶基地,打下了基础。

溯岷江而上的水上茶马古道,从乐山到新津,也曾把青神的丝绸、茶叶通过人背马驮到了藏区。这个历史也成为非遗资源了,青神的茶叶之源,可见一斑!

上一条:汉阳镇

下一条:以茶的名义相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