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汉阳故事

  
日期:2014年03月19日  作者:罗珩  来源:县文联  点击:[]
分享: 

上个星期六,袁主席打电话通知我去参加作家协会的活动。在那里遇到了黄洪清老师,才知道他就是我仰慕已久笔名叫耕夫的老师。还得知他是土生土长的汉阳人,写了不少关于汉阳的文章,也在文章中呼吁保护汉阳古迹。他的文章勾起了我去家乡汉阳的回忆。同时我也感到惭愧,自己对家乡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写。我的文学基础不仅是受益于我的小学老师李学明先生,更得益于汉阳良好的文学氛围。那时的理发店里常常放着一些连环画,我在那里就看完了《三国演义》、《岳飞》、《东周列国的故事》等等。街上还有一家专门的租书店,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常常让我看得津津有味。还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写的第一句诗“岷江之水清如镜,映下玉屏高山影。”居然被同学当成诗人般崇拜。
读了很多人笔下的汉阳,写吊脚楼写封火墙,写江团写汉阳鸡,写汉阳小学,写小三峡,但对近现代的汉阳人写得很少。其实汉阳人才是汉阳的灵魂,汉阳的人创造了汉阳的历史,更打造了汉阳的未来。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描写汉阳,或许能让外地人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家乡。

张银龙说评书

穷青神,富汉阳,想方打条刘家场。青神富裕之地汉阳古镇,自古以来是上成都下乐山的必经之地。从成都下来的船,行至此地,刚好到傍晚,只能在此住宿。故而汉阳成了岷江水路上的大码头。汉阳逢双赶场,每到双号,人山人海。不仅街上摆满了摊,就连河石坝也成了人们摆摊子的好场所。

街上的茶馆很多,为了招揽生意,茶馆中经常有说书的,打玩友的,唱清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说书人中,以张银龙最为有名,他从民国一直说到解放初,至六十年代才失去了踪影。张银龙说书好用唱白,在说《水浒》时,他喜欢唱上一段“提起水浒,是一百零八将。会耍双刀是孙二娘;时迁上房瓦不响,武松打虎在井阳……”把水浒中的人物和精彩镜头一一回放,让人喜不自禁。另外他说书善用止语。止语就是说书人手里一块小木块,又叫醒木。据张银龙介绍,皇帝用的小木板,叫作“震山河”,用以显赫权威; 丞相手里的小木板,称为“佐朝纲”,用以表明鼎力协助皇上振兴朝纲的身份; 元帅用的小木板,称作“惊虎胆”,用以鼓舞士气,壮大军威; 官老爷审讯犯人用的小木板,叫“惊堂木”,用以吓唬犯人招供罪行;道士用的小木板叫“令牌”,和尚用的木板叫“醒木”,均是用来醒神的; 旧时教书先生用的木板叫“呼尺”,用以维持课堂纪律; 药房里用的木板称为“戒方”,用来压处方笺,后来书生也用作“镇纸”; 评话艺人用的木板,叫“止语”,开场之前拍一下,告诉听众不要说话了,听我说书。原先都是属于同一块木头。原来是朱元璋小时候和伙伴拣到一块木头,木质不错,大家就分开来各人一块作为以后相认的依据。后来小伙伴们各操其业。于是小木板就各有名称。在说书人手里就叫止语,开场一拍,全场哑静,结束一拍,让人意犹未尽。张银龙的止语不仅如此,还是他表演的道具,能当酒杯,能当银锭,还能用其发出特殊的声音,模拟现场子效果。有次说书,开始时他把止语放在桌上磨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众人不解,他却慢慢说道:“今天止语发此异响,大家都一定很惊诧。其实这是蒋干从曹营乘一小舟,艄公摇橹时发出的声音。……”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不禁为之叫绝。

正是因为他说书有绝活,所以张银龙的书场生意是场场子暴满。茶馆老板每天只收他五个铜板的场地费,其余都落入了他的腰包。每次说书完了,张银龙便拿个盘子,到场子里转一圈。旁边一般有人帮腔:“给张先生扎起啊,明天才有书听哦。”一圈下来,大方的有给半个银元的,小气的也要给一个几角的铜板。但也有一些不自觉的人,听到他书要说完了,就提前开溜,半个子也舍不得给。俗话说,头家吃素,带坏一路。一个不给钱白听,就有其他人跟着学。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张银龙的收入,每天的剩下的钱只够糊口。
有一天,张银龙的书又快收场了,场中一些白听的人,正准备起身慢慢离开。只听张银龙把止语一拍,大喝一声,“娃娃,哪里跑!爸爸来捉你了。”边喊边向门口跑,并做出一副捉人的样子。众人莫名其妙,白听书的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心里暗骂道:“龟儿子,赚欺头。”但也只好从口袋里摸些角币放在张银龙的盘中。从此以后,白听书的人基本绝迹。

碗底砚

今年清明节,青神的朋友华老师打电话叫我陪他去汉阳一趟。我感到诧异,华老师在汉阳无亲无故,他去做什么?难道是去游玩?我和他在车站见面时,看到他手里居然提着香蜡钱纸,这更叫我惊奇了,他这是要去给谁上坟?

我们在快到汉阳的圆通寺山边下车。这里是汉阳人的公墓。沿着泥泞的小路上了山,山上耸立着一座座豪华的坟墓。我们来到一座没有修葺的土坟前停了下来。坟前立了块石碑,只见上面刻着“彭朝勤恩师之墓”。华老师把坟前的草拔了拔,再把香蜡摆好,拿出酒菜后就跪下开始烧纸。边烧边说:“师父,弟子来看你老人家了。”烧完纸后,他磕了几个头。上完坟后,我们找了块空地坐了下来,华老师把烟点燃,抽了两口后开始给我摆起了他的老师彭朝勤的故事。

彭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汉阳人,他的家曾经就在汉阳最大的彭家大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房产充了公,全家又搬到了火神庙的后面。彭老师开始是在汉阳小学教美术,后来转到学道街小学。他自己办美术班,为青神培养了不少书画人才。华老师就是他的弟子之一。华老师说彭朝勤老师对学生是极为严格的,在练功的过程中偷懒是要被他责骂的。华老师举了他练字的例子。彭老师教他练字时,先从描红开始,练握笔悬腕。开始悬腕时先只放个空碗在肘部练习,做到运笔碗不掉就算合格。以后慢慢地往碗里加水,最后达到直到水加满后运笔而水不洒的地步,书法就有所小成了。彭老师对弟子又是极有爱心的,有些家里贫困的学生,彭老师常常不收他们的学费。当时很多学生家里买不起砚台和墨盒,彭老师想了个办法:让学生到河边去拣烂碗。要求拣那种粗瓷大碗。拣来后,用鹅卵石砸去边沿,只剩下厚厚的碗底。这做就成了一个非常耐用的碗底砚了。用这种砚台写字不伤笔,不费墨。练字的纸就用旧报纸,先写淡墨,写满后改用浓墨练,一直把报纸写得漆黑。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彭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奖的不少。当年韦唯画的乐山大佛就得了法国国际儿童绘画的金奖,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还专门发了稿子。彭老师的弟子中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当了老板,有在本县的,也有在外省的。彭朝勤老师在世时,每年的生日,都有很多弟子从各地赶来给他祝寿。可惜他六十多就去世了,每年清明和过年总有几个弟子来汉阳给他上坟。

华老师最后对我说,如果没有师父的教导,他肯定没考上师专,现在也许没有工作。他家现在还保留一块碗底砚,上面已经沾满了洗不掉的墨迹……

“花”甘蔗

汉阳人尚武,近代汉阳有两个有名的武师:一个是上游的帅明月师傅,他除了会自己配药治跌打损伤外,还会凭感觉接骨。此外他的武功更是出名。汉阳很多青年都拜他为师。现在汉阳三峡村的包村长就是他的徒弟。另外一个是汉阳街上的程少华师傅,据说他擅长打猴拳。他的徒弟马利刚曾获乐山市的散打冠军。

岷江到汉阳后几乎绕了个圈,冲出了土质肥沃的汉阳三坝。用这种沙性的土壤种花生,花生香;种甘蔗,甘蔗甜;就连外地种出来苦涩难咽的青菜,到了汉阳也变得鲜嫩可口。每年秋冬季节,大量的甘蔗上市。人们除了卖一些榨糖外,其余的都成了汉阳人的零食。光是吃也算不了什么,汉阳人却能把普通的甘蔗吃出花样来。尚武的汉阳人发明一种“花”甘蔗的游戏。“花”在汉阳话里就是劈和砍的意思。如汉阳话说劈柴是“花”柴。

每逢过年,许多年轻人就在一起玩“花”甘蔗的游戏。把一根又粗又直的甘蔗把皮剥去。然后站在一块条石上,把甘蔗竖起来。用刀轻轻放在甘蔗的上方,使之不倒。然后快速地把刀拿开,用手转一个圈,然后才对准甘蔗“花”下去。“花”下来的作为成果放在一边。另一个人继续,直到“花”完,把甘蔗接起来比谁的更长,谁长就是赢家,可以免费吃甘蔗。另一人则出钱请对方的客。这个游戏人人都可以参与,比的是眼疾手快。获胜的人常常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八十年代,汉阳有了电视,开始放香港片《霍元甲》、《陈真》时,街上又响起儿童们“嚯、嚯、嚯”的“武打声”。随着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花”甘蔗这种活动也几乎消失了。
迂直
2013年9月

汉阳鸡

古时四川有句俗语:嘉腐雅鱼汉阳鸡。说的是乐山的西坝豆腐雪白嫩爽,入口化渣,能做出豆腐宴。雅安的鱼肉质鲜嫩,口感不错。汉阳的鸡也能与前两者齐名,可见汉阳当时的热闹。汉阳鸡利益于汉阳花生。每年收了花生后,花生地里有很多没挖完的花生,还有不少虫子。汉阳人就把鸡放出去,吃花生和虫。这样养出来的鸡的肉质当然与从不同。汉阳鸡的出名缘于汉阳棒棒鸡。汉阳棒棒鸡以汉阳鸡为原料。将杀好的鸡整个放入大锅中煮到七分火。就是鸡肉刚刚好,而骨头里还有血。然后捞出放入井水中冷却。使之肉收缩。鸡冷后,对剖开,再用刀均匀地宰开。为了怕刀宰飞,就将刀轻轻放在鸡肉上,然后用一木棒敲刀背。这样做出的鸡肉大小差不多。然后再依次浇上佐料。其中红油是必不可少的。拌好后装入钵钵,用木盘托起,拿到街上叫卖。几角一块,这样低廉的价格,让很多路过的外地人都能尝到汉阳鸡的味道。所以汉阳鸡是名声在外。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很多在青神的成都知青回家时,家里就特别交待买只汉阳花生鸡来尝尝。该知青好不容易到汉阳买了一只较大的鸡公。谁知在路过黑龙时,那鸡竟挣脱草绳逃跑了。无奈之下,只好在黑龙重买了一只鸡拿了回去。回到家杀了做成芋儿烧鸡,全家人吃得赞不绝口。“汉阳鸡就是好吃,好巴适。”知青的爸爸说,“下次过年再带两只回来哈。”

知青忍不住笑出声来。最后把谜底揭穿,原来大家吃的不是汉阳鸡,而是黑龙鸡。其实黑龙的季时坝也产花生,其放养鸡的味道肯定也和汉阳鸡相差无几。现在汉阳又开始大量地养殖汉阳花生鸡,我想只要是坚持放养,不吃饲料,把棒棒鸡做到原汁原味,汉阳鸡恢复昔日的辉煌指日可待。

走蛟

青神县的四方各有四个古镇,东是河坝子镇,古名青龙,北是黑龙镇,西是西龙镇,南就是汉阳镇。从地名看,三个镇都带了龙,唯独汉阳没有龙字,好象汉阳与龙无关,其实在汉阳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不少。旧时曾有人在岷江边洗菜,突然发现脚下的“石头”动了起来。吓得赶快跑开,那块长长的“石头”也沉入江底不见了。原来是他是踏在龙背上。又有传说一私塾老师。一天下大雨,学生只来了一个。老师在上面讲课,总发现学生身子移来移去。老师很生气,责怪学生问他怎么回事。学生说他脚下有个东西在涌,好象要钻出来。他用脚把他压住。不过现在不动了。老师让他把脚拿开,一看不禁骇然,只见学生脚下有个小洞,洞里有个极象龙的小东西,不过已经死去多时。

不过以上这些都无法考证,我讲的这个故事,却是发生在民国,讲故事的人就是彭家大院的主人彭二娘。那时彭家常跑到下江一带去做生意,把本地的花生、生丝等运到重庆、湖广一带。再从外地买一些草纸、煤油、食盐等。有次彭家的大船从乐山运货回来。走到小三峡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刮起了狂风。船工们赶快把帆降下,用油布把货物包好。江水越涨越高。把船抬高了十来米。这时天色已晚,想回汉阳也不可能,船工们只好把船系到一棵树上,等天明再出发。雨一直不停地下,等到半夜时,突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鼓乐声。船工们循声望去,只见两个灯笼大的光球从峡口直向这边冲来。“不好,走蛟。”一老年船工吼了起来。“大家听我的安排。”

在老船工的指挥下,大家搬出了草纸,倒上煤油,点燃扔到江里。顿时江上成了一片火海,火在水流冲击下,向光球飘去。那怪物怕火,硬生生地把旁边一座山挤垮,从那边窜了过去。第二天一早,水位下降,一切又恢复原样。平静的江面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听到哗哗的江水声依然在耳边回响。

汉阳小学的黄桷树

一百多年前,汉阳小学还是一座庙。邑人郑经果、帅王佐把它改成了一所小学。老师的办公室就正殿,把菩萨请了出来,摆上了老师们的办公桌。学生的教室也在庙的偏殿。八十年代我读小学时,还曾在那里面上过课。学校早年没有操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要到河坝头上。原因就是因为操场中间有棵大的黄桷树。树不知有几百年的历史,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

本地有种说法,黄桷树不是一般人家能栽的。一般只栽在人多的地方。否则要出问题。汉小的这棵黄桷树很有灵气。有人看到月圆之夜就有个老婆婆在树顶纺纱。人们觉得树是住有神灵,于是常常有人来树下烧香,还有拜树为干亲的,在树上挂了不少红布。树中多洞,常常跑出一些蛇和蜈蚣一类东西。到了八三年,学校为了平整操场,终于找人把老树砍了,而且还把树根也挖了出来,就是这些树根都堆了成几座小山。

去年学道街小学百年校庆办得热闹非凡,其实汉小的历史岂止百年。如果当年我们能把这棵树留下,把庙里的古迹保护好,也许今天的汉小早已经变成汉阳古镇上一处有名的风景区了。“看校外大江东,波滚滚势汹汹,须臾间出羌戎,顷刻间过巫峰。淘尽英雄,浪去秋冬。茫茫前途,狂澜汹涌,问谁倒挽?高唱大风!”汉阳这首校歌如今又在学子们口中传唱开来。不过被添加了新内容:“数星辰银河中,天苍苍宇肱肱。风烟啊五千年,歌唱啊东方红。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莘莘学子,继承传统。刻苦奋进,建立奇功!”


上一条:快乐在气息中流淌

下一条:当梦想闪烁出蓝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