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汉阳的记忆

  
日期:2013年06月28日  作者:耕夫  来源:县文联  点击:[]
分享: 


汉阳镇位于青神县城南端20公里,东望岷江,南控三峡,与乐山市中区悦来乡相接,岷江犁头峡即在接壤处,以下便是背峨峡和平羌峡。相传汉代有一阳氏者在此设店,传授农桑,相沿成集,以此得名。或曰其地在古“汉嘉”(今乐山)之阳,因以为名。“汉阳丝”、“汉阳鸡”、“汉阳花生”闻名遐迩,久负盛名。“汉阳丝”曾远销美国。汉阳曾是“三县九乡”的物资集散地。


站在汉阳渡口那个地方,脚踩在鹅卵石上,看对岸的九个半边山,危岩绝壁,气势巍峨;看悠悠南去的岷江,清波涟涟,舒展画卷——

我捧一捧清凉的岷江水,嗅嗅,再轻轻地放回,问:汉阳,你记忆里还有多少昔日的繁华?如果没有这一江之水,那会是怎样呢?这个假设是根本不成立的!千里岷江,来到汉阳,就那么轻轻地一弯,就弯出了一个汉阳三坝。她就紧贴着这三坝的边沿哺育着这三坝的人,再经三峡一拐,就拐出了一个半岛,然后在平羌峡的尾端镇定下来,清幽幽的,湛蓝蓝的,把个峨眉山的黛绿描画在自己的水墨世界里了,陶醉了唐代那个伟大的诗人。这个故事,汉阳记得很清楚,口口相传,可惜没有实实在在的“铁证”。于是乎,有几个地方打起了口水战,千方百计,生拉活扯,论定《峨眉山月歌》是在他们那儿诞生的。

一些地方陷入了片面的打文化牌的怪圈。争吧,拥有着“嘉腐雅鱼汉阳鸡”,“汉阳花生汉阳丝”的汉阳与世无争。

千古岷江,千里交通,汉阳虽不是著名的“五津”之一,却无疑是这千里交通线上的一颗明珠,是乐山与成都之间,成都与重庆乃至川外水上交通的咽喉。这,汉阳再清楚不过了,于是热情地捧出了花生,拌出了白宰鸡等美味佳肴来招待天下的客人。南北客商汇聚,各种物资聚集,使汉阳成了周边十余乡镇的物资集散地,使周边的人民同享其乐,同享其福。周边的人民又将他们的火把柴、农副产品销往成都等地,尤其给锦官城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汉阳有功于成都,岷江造就了汉阳,汉阳因此而富了!有俗语为证:“穷青神,富汉阳,想方打条刘家场。”汉阳,你还记得吗?

往上千余米,岷江航电工程的建设者们掀起了一阵阵的热闹,算是给今天沉寂的汉阳演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遥想古渡码头的辉煌


“一河三渡口,九个半边山。”这是对汉阳渡口曾经繁忙景象的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汉阳渡口有渡船数艘。每逢赶集,人来船往,十分繁忙。那个时期,商贩们把集市一直摆到了宽阔的河坝里。

码头就紧挨着渡口。每当夕阳躲进玉屏山时,那些南来北往的货船便依次停泊在码头,再陆续地点起一盏盏灯火,把渡口白天的热闹续写下去。那些灯火隐隐约约,远远望去,犹如天上的街市。灯火倒映在流动的水中,拉长了影子,驱赶着船工们的疲劳。这时候,各种叫卖的吆喝与询问在马灯的带领下此起彼伏:“才炸的蚕蛹儿,五分钱一瓢儿。师傅,来一瓢儿嘛!”“香喷喷的凉拌鸡,五分钱一坨!”“有没的成都带来的玩意儿?”“炒花生,煮花生。”“带不带铁货走,师傅?”这些是现在已经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美滋滋的记忆。他们生于斯,老于斯,深深地恋着这块土地,这些回忆,是他们对汉阳这块岷江冲积平坝的最朴素的爱的表达。或许,他们就是当年的小货郎吧。

汉阳的繁荣源于这一渡口,这一码头,源于这千古的岷江航运。凭藉一江之水,桨声灯影,舟楫相连,商贾云集,技融八方,成就了“富汉阳”的美名。

汉阳啊,你还记得这些吗?


透着灵气的汉阳人


俗语云: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汉阳人就透着岷江水的灵气,心灵手巧,会做生意;崇尚文化,推崇教育。

历史上,凡交通发达的地方,其商贸也发达;商贸发达,必然招引南北客商和各类艺人。汉阳人的精明能干就是在这种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学习的。目前,仅有万来人口的汉阳镇,在外经商的人约有三分之一。

说汉阳人心灵手巧,一点也不过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岷江航运繁忙,各色人物相继来往,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汉阳人从外地人的口中学到了不少技艺。他们利用岷江冲积平坝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出的花生和农家放养的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鸡为主料的汉阳白宰鸡、麻辣鸡、红油鸡、棒棒鸡等菜肴。“汉阳花生汉阳鸡”至今仍享誉川渝两地。目前,小镇内有规模的农家乐有“汉阳鸡”、“食为天”、“三峡渔家”。

心灵手巧还体现在其他手工业的加工上,如加工铁器、木器。其代表人物要数盐关街盐关口的陈燕师傅,他擅长手工杆秤的制作。1963年生,子承父业,手艺精湛,于2003年7月把制作杆秤的活做到了央视4频道。“心平秤平,打造诚信”,让汉阳骄傲了好久。还有后正街的廖晓勇师傅,有一手雕刻龙纹拐杖的绝活。到汉阳旅游,无需购买门票,就能看到他们的绝活表演。汉阳的凉椅、衣桩等,早已销往全国各地,为汉阳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汉阳人的灵气,恰当地说是来源于文化的熏陶。

在汉阳这块丰饶的土地上,曾有一位让汉阳人引以为豪的“汉阳才子”,他叫帅王佐,是清光绪拔贡,号“红岩山人”,善诗文、对联,人称“川南小词客”。还有一位叫郑可经,民国时期的法学家。辛亥革命前夕,他们就在家乡汉阳办学校,搞教育。那是在1909年(清宣统元年),四川同盟会会员在川内各地兴学闹革命,汉阳有幸成为了革命的活动场地。当时来汉阳活动的有熊克武、廖平等,他们与帅王佐、郑可经等一同借讲学办学而搞革命活动。当时清朝政府在汉阳驻扎了水师的一艘炮船。为不受干扰,顺利办学,由帅王佐到炮船上说服清官兵反清。说服成功后,再由帅王佐、郑可经等出面邀约地方上的有钱人家出钱办学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汉阳小学就办起来了。学校生员来自乐山的悦来、夹江的贾扁、青神的汉阳、罗波等地。帅王佐、郑可经相继担任汉阳小学校长。办汉阳小学,是嘉定起义的序幕。1910年(清宣统二年)1月,嘉定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大革命失败,帅王佐先生感叹时事、心忧社稷,站在汉阳小学校外,浮想联翩,铿锵有力地哼出了《汉阳小学校歌》。其词曰:

看校外大江东,波滚滚势汹汹。

须臾间出羌戎,顷刻里过巫峰。

淘尽英雄,浪去秋冬。

茫茫前途,狂澜汹涌。

问谁倒挽,高唱大风。

帅王佐先生还撰写有一副极具讽刺意义的对联,曾镌刻在汉阳台子坝的土地庙里:

怪矣人心,土全是骨,犹争据

大哉神力,地已无皮,尚可平

2008年,“5.12”特大地震使汉阳小学严重受损,不能办学。一年后,汉阳小学并入汉阳中学。

帅王佐先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说汉阳与革命有缘,那也不假。乡人彭先述,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只身在外参加革命活动,成为了一名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遥想那个充满了血与火的岁月,年轻的彭先述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上海和西康之间,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汉阳,你还记得吧!

2012年4月1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日,国内一些知名法学家、省市县的一些领导聚集汉阳,为青神县图书馆汉阳分馆落成开馆剪彩。汉阳一时间高朋满座,蓬荜生辉。青神县图书馆汉阳分馆的落成开馆,标志着四川省第一家民办公助图书馆的建成并向老百姓开放。出资修建图书馆的是乡人梁慧星教授。

从古至今,汉阳人崇尚文化,推崇教育代不乏人。


略带忧伤的古汉阳


汉阳镇的集镇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集镇,它是方形的古城布局。汉阳自古有习武之风,有人说在宋朝时,汉阳出过一位将军,屡立战功,皇帝高兴,赐予他的家乡汉阳按都城模样修建。此说尚无考证,但汉阳的确有习武之风。

目前,汉阳街道已铺好了青灰色的石板,古街保持原来风貌,其封火墙高高凸起,宣示着古人的防火意识。2011年正月初一的晚上,下正街的一场大火令人难忘。火灾猛于虎,工作认真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汉阳镇庙宇众多,从境内岷江上游往下有:文庙、圆通寺、张爷庙、火神庙和佛光寺等,尤数圆通寺的香火为旺。现仅存火神庙和佛光寺。

火神庙和佛光寺,两者一体相连,为清道光年间所建。农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士农商工均来朝拜,甚为热闹。大雄宝殿中有四根马桑树立柱,直径约40厘米,十分珍贵。大雄宝殿内还有两根很特别的横梁,上面有4幅浮雕,刻着双凤、双龙、双麒麟,两边壁上有40余幅壁画,尚有两幅还能看得清楚,东边一幅是鹤,西面是伏在树下的鹿,水墨画,线条丰润柔美。

出汉阳镇到岷江三峡,要经过一个山谷,名叫龙拖沟。那里曾经有一根奇特的石笋,它不是整体的石头,而是土石相混结构,曾给了汉阳一些神秘,堪称奇观。可惜它不曾毁在那场摧心折骨的打砸抢中,而是毁在了改革开放的初期。这让人不免有些凄凉、凄清。同时被毁的还有一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汉阳唯一的水碾。水碾就在石笋斜对面的沟上。一些村民为了便利地得到石料,便鬼迷心窍地向石笋和水碾伸出了黑手。汉阳啊,我不得不写下这一笔呀!汉阳的美,是略带忧伤的美!静下心来想想,虽然我们恢复不了石笋,但水碾是可以恢复的。水碾,可以让我们的后代去了解前人是怎样巧妙地利用自然之力的。我们旅游不是向大自然学习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前人栽树,荫蔽后人。

龙拖沟沟口就是岷江三峡的犁头峡。这里江水平如镜,两岸青山怡人。停车三峡渔家,临江品茗,或是乘船游江,或是徒步游山,敞开你的双臂,放松你的思想,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那是汉阳带给你的福。


希 望


汉阳人民没有辜负岷江冲积平坝的厚爱,已在振兴汉阳,建设小康的道路上奋斗不息。当你今天看到汉阳乡村社道交通便捷,绿色蔬菜碧波万顷,杂柑基地硕果累累,航电工程如火如荼的时候,内心又如何不激动呢?

“小而不卑,难而不惧,奋斗不息,创新不已。”这是汉阳镇政府楼顶上的标语,也是汉阳镇的希望!

汉阳,你的记忆里,还有多少美好的故事?你的故事里可有未来的美好蓝图?汉阳啊,我爱你恋你歌唱你:

昔日水码头,商帆一字排。

气贯牛斗间,名播川渝外。

谁带诗人去?山衔秋月来。

逝者如斯夫,吾辈莫徘徊。

上一条:我的两个外婆

下一条:赶梦的路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