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记者情怀

  
日期:2012年07月13日  作者:邓友权  来源:  点击:[]
分享: 

童年,我的家乡,田野里电杆上有高音喇叭,家里的木门柱上也挂了个小广播,从早上6点的《歌唱祖国》开始曲,到《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结尾曲,这当中最气派、最让我们这帮孩子敬畏的,就是公社的干部也能在喇叭里讲话,发布会议通知,征兵宣传、抗洪救灾等等,孩童时的我,就想有哪一天,喇叭里有我的声音,或是广播电台里有本台记者邓友权报道的文章,那该多好啊,有无冕之王的自豪感!于是,我从小就喜爱新闻工作,激情与梦想随行,还在高中时代我就立志将来当一名记者,所以从那时起就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并积极向报刊、电台写稿,1975年,我的第一篇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并通过电波进行了传播!我高兴得不得了,老师赞扬我,同学们羡慕我。从此,学校叫我担任了学生报道员。

1976年11月昆明接兵部队来学校征兵,他们从广播里听到我采写的“汉阳中学实行开门办学”一稿后,接兵连指导员李贵昌找我谈话要我报名参军。经县征兵办公室批准后,我应征入伍到了部队,新兵训练结束,我就分配到连队任文书。不久就在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上用了几条“豆腐块”和“火柴盒”,经常受到上级组织和领导的表扬。由于成绩突出,很快入了党,提了干。后来经组织推荐先后参加了新华社、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昆明军区等举办的记者培训班,得到了军内外专家教授的指点。

我喜欢记者生活的丰富多彩,天地辽阔。往往是上个月还在军营采访,这个月又来到机关、企业、农村。上午还在大学教授的实验室里,下午又出现在歌舞团的排练场。我结识了一个又一个的连长指导员、团长政委、军长,司令员、董事长、总经理、乡长和书记等。津津有味地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欢乐和苦恼,每采访一个人,就多认识一颗心灵,多接触一个生活圈子,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社会生活原来是五彩缤纷,人的心灵世界原来是如此浩瀚无垠,我惊叹万分,又喜之不禁,就像一只刚从小天井里飞上蓝天的鸟儿,一条刚从小河里游进大海的鱼儿,欣喜若狂地飞翔于广袤的长空,遨游于辽阔的海洋。我眼花缭乱、饥不择食,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话筒、镜头无力反映我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到的万分之一。为了把自己看到的万花筒般的生活,真实地再现观众,我用心地追求影视作品中的策划、编导、制作拍摄艺术,追求写作上的构思新颖,文字上的优美抒情和镜头画面艺术。我不是广播电视科班出身,所以头脑中没有传统的格式和风格,只一味寻找能准确地、生动地用镜头表达内容的形式和文字。追求广播电视节目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以最大限度来满足观众的要求。

自从1990年我取得记者职称后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广播电视新闻业务,随时以一个名记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是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新闻敏感。二是从业务上学习,看中央台想自己在新闻采访拍摄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荧屏上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一个出色的记者,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以最快的速度采写拍摄出新闻来。记者如果拥有强烈的独家新闻意识,他就是一个非常勤奋和敏感的人,否则就不可能游进社会生活的海洋,也就不会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捕获新闻线索。火热的现实生活,是优秀新闻作品的源泉的基础。改革开放的30多年,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成千上万的新闻工作者一样,用笔头、话筒、镜头记录着祖国的巨大变化,向世界展示着一个东方古国的灿烂新生。作为军事记者,我曾经采访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百万大裁军、记者走边防;作为地方记者,我曾经采访过刚刚有了责任田的农民,曾经采访过刚刚签了承包经营合同的厂长经理,曾采访过经历着政企分开阵痛的局长,曾采访过刚刚入股市还没有多少股票知识的股民,曾采访过下岗后刚刚闯出就业新路的再就业者。他们在这个伟大时代里的种种企盼、种种创造、种种坎坷、种种经验,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为记者、目睹了短缺经济的退场、五颜六色的票证一一消失了,林立的商场里商品已经琳琅满目,买方市场悄然而至,剩余劳力多了怎么办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体验了一次次社会热点的移变,没有再生希望的企业要不要破产,按市场经济还要不要讲商业信誉,第二职业该不该鼓励,如何对待跳槽现象等等。而每一次的热点移变,实际上都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次飞跃,带来的是一个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2004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0年抗击特大洪灾,是和平时代的特殊“战争”,记者的武器是镜头、话筒、是笔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记者的记录都印到了报纸上,融进了电波中,留在了荧屏里。新闻正在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一个社会的历史拷贝和文化切面,并将见证历史的伟大变革。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我1976年从学校应征入伍(在校生)到昆明军区服役。在部队历任文书、书记、参谋、新闻干事、秘书、编辑、记者等职。1987年从军队转业到青神县广播电视局(台)任职到现在。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的我,不论是当军事记者还是当地方记者,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一直对新闻事业执著地追求,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解放军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发表新闻、通讯、调查报告、评论、散文、杂文等作品2000多篇(条)。摄制了《万众一心》、《呼之即来》、《东坡之恋》等电视专题片100多部。摄制了四集电视系列片《佛教圣地峨眉山》。采拍的新闻评论《南城乡生猪税费征管出新招》、《青神恭请老百姓为城建剪彩》、《青神农民教老外学竹编》、《我国最大的竹编巨龙在青神诞生》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多次被邀请参加四川电视台宣传工作座谈会,多次为市、县电视台讲课,受聘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影视传媒学院客座教授,被眉山市聘为新闻中级职称评委和眉山市政府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评审评委。撰写的论文《浅谈电视采访》和《电视出镜记者初探》分别荣获省、市一等奖,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名记者、十佳记者、十大杰出青年,优秀电视艺术工作者等,并被《中国农民致富报道》聘为特约编导,《中国电视台要览》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委,四川电视台、四川青年报特约记者,2002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由佳杯全国首届千县(电视台)工程经验交流会既表彰大会评选活动中,我荣获千县工程贡献奖。2009年青神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联手摄制了十集方言电视剧《青神故事》,我担任总策划兼总导演,在四川电视台播出后创该台同类剧收视率新高,将青神话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上进行传播,在川内刮起了青神旋风,以有形的作品给青神创造了无形的财富。用电视信号延伸了青神版图,2010年该剧荣获全国方言电视剧评比一等奖。片名《我在青神等你》成了对外交流时尚的流行语,被眉山市委市政府评为外宣特等奖,编导的电视专题片《东坡之恋》荣获全国最佳电视编导奖称号,成为了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记者协会会员。在“5.12”地震发生之后,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救灾大决战中,我带领我们的团队,举全局(台)之力,带领全体新闻工作者,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第一时间报道灾情,第一时间报道救援,多角度全方位报道灾后重建,以最快的速度向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提供新闻,带给了全县人民希望和力量,展示了广电人在抗震救灾中的责任和奉献精神。为此,我被眉山市委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青神县广电局(台)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而我们拥有的,除了作品,还有一书架的获奖证书。

有人说记者是为人做嫁衣的。在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我们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男高音”,也是社情民意的“小喇叭”,是听众和观众的健康顾问,让他们从制假贩假的小老板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乐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当代企业家,我们镜头里的人物,也有不少人从劳动者岗位走上领导岗位,从主人变成“公仆”。

站在新世纪的殿堂,我对未来充满激情的憧憬,勇立时代潮头,加倍努力,履职尽责,做一个无怨无悔的新闻记者,用新闻资源换取社会资本,以宣传创造社会财富。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绘就新世纪光辉岁月的道道彩虹,我的事业在电波每一个音符里,在荧屏的每一帧画面上,在新闻采访的路上。为了祖国的明天,我要以极大的工作热忱,用手中的笔、话筒、镜头记录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记录着人民的日渐富裕,记录着伟大祖国的变化,记录着记者职业的幸福。

工作35年,记者生涯也经历了35个春秋。回眸之间,仿佛还在昨天,一路风尘,一路高歌,岁月无情,唯有真情不变,更有痴情不改,这就是我的记者情怀!

上一条:从军旗下走出的艺术家

下一条:走进《青神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