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其需要经济大省担当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四川日报联动浙江日报、新华日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邀请四川、浙江、江苏、河南、山东五省代表委员参与,既回顾2023年本省经济发展重点和成就亮点,又探讨今年怎样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代表委员谈
2023年,四川经济发展跑出了6%的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了贡献。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如何真正挑起大梁,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勇担当
为全国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挑大梁就是要有担当,承担起为国家多作贡献的责任。”代表委员纷纷表示。
勇担当,来源于四川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发展动能不断增强。2023年四川GDP增长6%,比全国平均增速“跑得快”。代表委员们说,多个国家战略叠加赋能,今年四川有基础有底气挑起大梁,继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担当体现在目标制定上。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和去年增速保持一致,高于全国GDP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
“6%的目标,传递出积极信号,体现了四川努力跑出‘加速度’的信心和决心。”多位代表委员说,四川经济发展动能还在接续转换中,在当前经济体量下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担当不止于此。在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费功全看来,除了贡献更多的发展动能外,还要在解决痛点、难点、堵点的基础上,担起加快探索、创新和改革的责任,为全国提供更多的发展经验。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善作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挑大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至关重要。多位代表委员提到,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去年,宜宾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三,肩负着经济大市的责任担当,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说,今年宜宾将坚持“制造为重”、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资阳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善平说,资阳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明显、基础较好,今年将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省口腔装备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共建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推动科技成果在资阳转化利用,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已经推出多款搭载Dual Light技术(‘宽光谱+窄光谱’混合光源技术)的投影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国人大代表、省商会副会长、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说,接下来将坚持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进行研发,深度聚焦底层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性升级,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看来,四川科教资源丰富,下一步要真正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扩内需
多管齐下促消费扩投资
促消费扩投资,也是代表委员认为挑起大梁、要善作为的重点领域。点燃投资消费“双引擎”,着力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去年,四川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升至全国第五,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演唱会、重要体育赛事等“一票难求”。今年是四川“消费促进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促消费将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坐拥九寨沟景区,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旅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副州长王树明说,今年将加速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壮大“九大”文旅品牌,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纵深推进大九寨交旅融合发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集聚区,力争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增长5%以上。
多位代表委员还建议,采取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消费券精准投放力度等举措,进一步提振市场消费。
既要促消费,也要扩投资。有代表委员谈道,项目是投资的有效抓手,“抓项目扩投资”仍是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年内,四川一大批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得到有力推动。
包括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在内,不少企业表达了将加大在川投资的强烈意愿。费功全透露,接下来将持续加强和地方政府对接交流,主动肩负起民营企业责任,积极参与各类供排水、新能源、城乡融合建设运营项目。
河南
数字看河南
●2023年
粮食产量1324.9亿斤
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路网建成
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15公里
全年接待游客9.95亿人次
旅游收入9645.6亿元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
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12年
居中部地区第1位
把壮大“7+28+N”群链
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撑
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
创造了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
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长10.3%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
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
代表委员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是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勇挑大梁、争先出彩,是河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河南将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提速推进“十大建设”,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硬抓手和科技人才这一硬实力,真抓实干挑大梁、向“新”而行争出彩。
四川
数字看四川
●2023年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
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6位
升至第5位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
居中西部第1位
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
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
并网发电
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
占比86.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48个共建重大项目
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
超年度计划20%
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铁路、公路建设完成年度投资
居全国第1
新增铁路里程524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624公里
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
近7500万人次
居全国第3位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全国第1位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
创26年来新高
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
居全国第1位
浙江
数字看浙江
●2023年
浙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
出口增长3.9%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增长5.2%、7.3%
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
启动实施“十项重大工程”
构建“8+4”经济政策体系
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3300亿元以上
启动实施
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
1244个重大项目
完成投资12976亿元
市场经营主体增长9.6%
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2位
启动实施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15%
首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得益于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新的一年,浙商群体将勤于学习、敢于拼搏、善于创新。在“青蓝接力”中,一代又一代浙商将“四千精神”薪火相传,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浙江经济勇挑大梁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未来。
山东
数字看山东
●2023年
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
增长6%
粮食总产1131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
“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
占比超过5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1
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
居全国首位
工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
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达到15个
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培育“产业大脑”32家
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居全国前列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
目前,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走进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山东在产业基础、消费群体、交通、人才等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显著优势。今年我们将在山东继续加大投入,落地一个2万吨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
江苏
数字看江苏
●2023年
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
增长5.8%
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
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
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36.3%
13个设区市
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超过2000亿元
连续5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452万户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
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
代表委员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陈涛:
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出,挑大梁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量的贡献上,还体现在发展质量效益的领先上、产业与科技的支撑上、国际市场地位的稳固上。立足2024年全年,我们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商务发展回升向好态势,努力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稿件采写:河南日报记者 宋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新华日报记者 姚政宇
上一条:今年前2个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值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下一条:“年经济”绘出眉山消费新热力图——2024年春节眉山消费市场情况综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