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高台镇 >> 信息公开 >> 正文

震后防疫知识

  
日期:2016年08月16日  来源:青神县高台乡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地震后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提示:地震后由于洁净饮用水和食物供应受到影响,同时周边生态环境等受到破坏,如不注意,极易引起以下传染病的流行:

第一类是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灾区群众要注意预防。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麻疹和风疹现在正处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类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地震后人员接触频繁,同时,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特别是一些灾区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往往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容易引发红眼病的暴发。

第四类是可能出现的乙脑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区乙脑疫情高发的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影响人的中枢系统,致死率高,容易导致痴呆等后遗症,需高度关注。

从自己做起 避免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表示,灾区群众要从自己做起,争取避免传染病流行。

李慧说,地震后基层疾控系统往往也受到重创,物资储备受到影响。同时,因为疾病预防的压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统人员远远难以满足疾病预防需求。此时,灾区群众积极开展自我预防,然后等待专业疾控人员介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一是确保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特别是对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向当地有关部门索取饮用水消毒片,消毒后煮沸再饮用。

二是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脸水等。用过的餐具尽量用沸水消毒。

三是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尽量远离避险地,同时不要处置在水源附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漂白粉等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对孳生蚊虫的积水,可以用敌敌畏等进行消毒。同时,可以投放一定的灭鼠饵料,避免老鼠造成疾病传播。

四是对避险地周边出现的动物尸体要远离避险地和水源地深埋,对已经腐败的动物尸体,最好焚烧后再深埋。

五是积极承担防疫职能,在发现周围亲属、朋友出现传染病症状后,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六是保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地震后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甚至暴发,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大规模传染病出现的几率并不大,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周围亲属等出现的小的传染病,只要治疗及时,也完全不会造成流行,不必因此过于紧张。

严防疫病 灭蚊灭蝇 把好“口”关

在震后救灾工作中,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要创造条件喝开水。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对机关食堂、营业性饮食店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其次是要消灭蚊蝇。

要大范围喷洒药物,要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烧、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应赶快找医生诊治。

另外,受了外伤要避免伤口与土壤接触。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发生,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严重的送医院救治,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

上一条: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下一条:家庭防火知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