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十大销售伎俩

  
日期:2016年06月02日  来源: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  点击:[]
分享: 

青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时,认清经销商的“十大”销售伎俩,谨防上当受骗。

伎俩一:欺世盗名乱加“头衔”

实际经营中,一些产品往往被挂上诸如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X疾病研究中心、XX医院专家医疗小组之类的“头衔”。

2005年,河南人张某打着“全国夕阳红服务中心”的旗号,大肆鼓吹其受全国老年人协会全权委托,代表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老年朋友在全国作巡回保健咨询,推介高科技保健产品。此后,张某在席卷80多万元后,一夜之间蒸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张某在临走时,还留下一个“安民告示”,其落款仍然是“全国夕阳红服务中心”。

伎俩二:自说自话自封专家教授

白大褂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装,然而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却穿上白大褂,自封专家、教授、老中医、科研人员。有些经营者还在经营场所配置一些血压计等,于是,一些消费者将保健食品经营场所误认为是医院门诊部,将保健食品误认为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不足为奇了。

伎俩三:办班授课给老年人洗脑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通常是今非昔比,为摆脱疾病困扰,他们对健康知识十分渴望。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抓住老年人这一心理特征,采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做法——办班授课,让听课者“一传十,十传百”,以此来聚集人气。他们先讲一些疑难疾病的病症、成因、危害性及其防治难度,对销售保健食品一事只字不提。当听课者达到一定人数时,便趁热打铁,推出保健食品,称对病症有效。这些保健食品讲座的特点通常是“台上说得头头是道,台下人听得津津有味”。

伎俩四:现场找“托”说神奇

就在听课的老年人对某品牌保健食品怦然心动或将信将疑时,一些不良商家便使出“杀手锏”——用“事实”说话。上台“现身说法”的人,大多是保健食品经营户不择手段请来的“托”。他们便煞有介事地向观众陈述自己曾患过某种疾病,到过某处治疗,一直久治不愈,自从使用了该品牌保健食品后,便“立竿见影”。

伎俩五:制作“感谢信”蛊惑人心

为印证“托”所说的话千真万确,保健食品经营者先在店内做一番包装:以消费者名义定做若干面锦旗,再制作若干封感谢信:“我叫XXX,身患XX病,自从使用XX品牌保健食品后,身体恢复如初,头也不晕了,腰板也不酸了,手脚也不麻了,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感激某某公司、某某品牌保健食品。”

伎俩六:造谣撞骗搞“联谊”

老年人大多赋闲在家,十分孤单和寂寞,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关爱。一些不法商家“乘虚而入”,先租借一个大的宾馆或会议室,组织召开酬宾联谊会,然后向老年人散发“请柬”或“邀请函”,通知老年人参加。在“联谊会”上,除上演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外,还让参会老人开展自娱自乐互动活动。其间,会议澳门新濠天地娱乐场,手机赌钱游戏者还不时地向参会者宣读一些权威部门对本次联谊会所作的“贺信”及相关“表彰决定”。更“牛”的是,还有一些人向消费者现场展示XX品牌获这奖那奖的证书、检测报告等,以此推销。

伎俩七:免费体检吓唬人

免费体检、义诊是一些不良商家高价兜售保健食品的“前奏”。检查或诊断的结果往往出乎意料的惊人。2006年春,宝应县曹甸镇的顾老先生在接受一家保健食品经营部组织的“免费体检”后,被告知其血压、血脂、血糖三项指标高得惊人。体检者向他提供了一份“化验报告单”,并神秘兮兮地告诉他,如不抓紧治疗,病情将无法控制。在该“化验报告单”的“专家建议”一栏中,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要求服用一品牌保健食品三个疗程。顾老先生咬着牙,掏出1500元,现场买了3瓶保健食品,并坚持按“医嘱”服用。后出现腹泻症状,在子女再三追问下,顾老先生才说出原委。经医院检查,顾先生所谓“三高”根本就不存在,全家人为此虚惊一场。

伎俩八:和老年人套近乎

保健食品经营部的营销人员,想方设法和老年人套近乎,经常三天两头往老人家里跑,和老人说话聊天,嘘寒问暖,他们给老人们的感觉比亲生儿女还要亲。其实,这些营销人员的真实用意是向老年人兜售保健食品,骗取不义之财。有对老年夫妇,将积攒的两万多元全部拿出来,向一位自称姓郭的小姐购买保健食品及保健被、保健枕、保健毛巾、裤头等。可当他们交钱购买了保健食品后,当初向他推介保健食品的那位“郭小姐”就一直未露面。当他们发现这些保健食品根本没当初那位“郭小姐”所说的“神奇”效果,来到这家保健食品经营部询问究竟时,却被告知,那位“郭小姐”是临时雇用的,已不知去向。

伎俩九:以赠大礼为由 骗老年人掏腰包

还有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以“买一赠一”、“免费旅游”、“终身免费体检”等为“诱饵”,在销售保健食品时信口开河,好话说尽,千方百计让老年人“掏腰包”。2004年,一家保健食品经营部向老年人发放售后服务卡,承诺“用户每年可享受免费旅游两次,还可终身享受该生产厂家所提供的免费体检。”一些老人出于长期利益考虑,纷纷购买。可后来,商家、厂家对产品所谓“疗效”来了个“死不认账”:保健食品不是药,是你们自己没注意,不能怪我们。后来,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以商家不履行“终身免费体检”承诺为由,对该经营部进行联名投诉。因商家早已关门歇业,至今未讨到“说法”。

伎俩十:一旦被查便唱“空城计”

为逃避查处,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早就“留一手”:利用节假日举办“健康讲座”、经营场所不放置保健食品,甚至就连保健食品的“样品”也不摆放,这给执法部门后期的调查取证带来一定难度。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他们采用“照方抓药”的做法,把“订单”传到厂家,由厂家直接发货给消费者,保健食品经营部通常是一座“空城”。在开业宣传时往往是“大张旗鼓”,而在从事虚假宣传时往往是“悄无声息”。当“客户”发展到一定的数量,有消费者发现所谓的“疗效”是骗人的,他们终因“纸里包不住火”而“偃旗息鼓”,继而溜之大吉。

上一条: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消费提示

下一条:春夏季餐饮食品安全消费警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