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青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方案的通知

青府办发〔2015〕 9号

  
日期: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

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发改农经〔2014〕561号)要求,县政府研究编写了我县《眉山市青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15年4月 15 日


青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2011—2020年)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隶属眉山市,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辖7镇3乡,76个行政村、12个社区,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8万人,耕地面积18.49万亩,粮食总产量9.56万吨,粮食单产3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8公斤,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73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上成立了以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整合各方资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措并举、多元投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但全县耕地数量和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耕地承载压力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等专项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编制《青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方案》是我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基准年为2010年,建设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政策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09-2014年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指明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方向,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建立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安排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制定了技术规范,落实了部门和领导责任。

省政府于2011年建立了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土地整治建设标准》《四川省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及《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机制和技术保障。

第二节 自然资源背景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川西平原向川西丘陵接壤的过渡带,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地貌以县城为中心,呈盆地状,有明显的坝丘之分,以丘陵为主。岷江由北而南纵贯县境,将全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山岭连绵起伏,称为“东山”;西部属总岗山脉延伸部分,丘陵逶迤相继,称为“西山”;中部为岷江冲积平坝,地势平坦开阔。全县森林覆盖率40.02%。平均海拔459.8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区,多年平均气温17.1℃,日照时数1181.7小时,年无霜期达314天。全年平均降雨量1132毫米,常年振幅在805—1678毫米之间。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夏季占年降水量58%。7—8月为降水集中期。秋季占13.9%,冬季占4.3%,春季占据23.3%。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冬迟春早,光热水资源丰富。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 25.8万亩,粮食总产量9.56万吨,全县椪柑面积10.7万亩, 产量20万吨、茶叶面积4.8万亩,产量0.06万吨、蔬菜面积4.2万亩,产量8万吨,全年农业总收入569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773元。主要农产品为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蚕茧、畜禽、水产。其中椪柑、茶叶、蔬菜、生猪、水产、竹木已形成六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

第二章 青神县农田、农业基本现状

第一节 农田(耕地)现状

全县耕地分为4个土类(潮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7个亚类、18个土属、46个土种。县域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壤特征有较大差异,农业生产能力极不平稳,按照自然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域。一是坝区:包括岷江平坝和思蒙河槽坝的一部分。属棕灰色、黄紫色水稻土和潮土区,岷江平坝由北而南呈条带状,且河东多呈不连续的平坝。整个平坝由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构成。主要分布于岷江两岸平坝,北起黑龙,南止汉阳。坝内埂状隆起和低漕相间展布,导致下湿与局部干旱并存。思蒙河漕坝于青城阴风沱下与岷江平坝相接,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南城平坝。该区水热条件好,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我县粮经高产区。二是浅丘宽谷区:包括河西浅丘和河东顺岷江浅丘地带。属黄壤性、紫色性水稻土和黄壤、紫色土区。遍布于我县河西和河东浅丘地带,以西龙、高台、白果、瑞峰、罗波等乡镇多而集中。河西浅丘属眉山白马老冲积台地南延部分,历经雨水侵蚀切割,形成波状起伏大小不等的半连续或不连续的馒头山、埂子和园形丘。河东浅丘则顺岷江成大小和长短不等的埂子布于东岸。区内大冲沟以北东南西向汇于岷江平坝,是我县粮食主产区和椪柑主产区。三是深丘窄谷区:分布于县境东和东南面,与浅丘相接,属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区。多系夹关缄砂岩经雨水剥蚀切割后,形成的馒头山、猪背山和园区。沟谷长而窄,纵横交错。蓬莱镇组岩层露头处形成坡面缓长的V形窄谷,平顶山和顶园山腰阶梯状的低山地形,是我县生产水平较低的林粮混作区。

一、耕地数量现状

(一)耕地数量短缺。按我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18.4万亩计算,人均耕地0. 94亩,低于全国1.43亩的平均水平,耕地紧缺的形势严峻。

(二)人增地减矛盾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耕地占用不可逆转,人增地减矛盾突出,对我县粮食安全的压力将日益显现。

(三)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据青神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资料,未利用土地面积 2.1万亩,除去田坎地边等外,大多分布于土壤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山地、江河沿岸的滩涂地带,开发复垦难度大,投资多,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二、耕地质量现状

(一)中低产田土数量大。全县中低产田土 10.86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07%。中低产田土数量较大。我县中低产土主要是坡耕地,约占旱地面积80% ,其主要特点是:“陡、薄、瘦、蚀、旱”。即坡度大、耕层薄、肥力差、侵蚀重、抗旱能力弱,中低产土的产量比高产土低150公斤以上;中低产田中冬水下湿田和毒质烂泥田,约占田面积10% ,过沙型占田面积10%,瘦薄型占田面积20%。其冷、烂、毒、串、渍“五害”俱全,每亩比一般高产两季田少产粮食约200公斤。

(二)耕地养分失衡,基础地力逐年下降。由于耕地复种指数高,对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培肥、养地不足,加之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中、微量元素肥施用更少。有机肥施用量下降,致使土壤养分入不敷出,越种越瘦,肥力下降。据我县测土配方施肥土样化验分析:旱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2%,水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2%。土壤酸化、板结、潜育化现象日趋加重。

(三)耕地污染不断加剧。工业和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对耕地的污染日渐增加,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等农田面源污染未能有效控制,已造成部分耕地的显性和隐性污染。

(四)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投入少,单位投入严重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粮食和其它农作物产量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与高标准农业发展要求差距大,相当一部分农田土渠渗漏、淤积严重,内外“三沟”不畅,干湿难分家。山坪塘蓄水不足,水源流失严重,项目区大部分农田基础设施修建时间长,由于长期使用,维修不能跟上,工程老化,加上修建时标准低、配套差,利用效率低。项目区田块普遍偏小,平均田块面积不足0.6亩,很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大农机与小田块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种植成本较高。

三、耕地质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在有限财力条件下,心有余力不足,难有能力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投入。在现有的国家投资中,重点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不足,欠账太多。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和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由于国家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集体和群众集资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筹资建设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由于种植业收益不确定,比较效益不明显,农民认识不到位等多种原困,提高耕地质量的各类资金筹集变得更为困难。给大规模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了难度。

(三)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建设标准,改造和建设工作也没有统一的质量考核指标,难以做到改造一片、巩固一片,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建设成效也难以准确统计,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四)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长期以来,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被理解为一般性的工程设施建设,在项目布局、投资安排和工程设计时,部分项目重灌区、轻旱区,重大型水利工程、轻田间工程配套,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改造后的耕地长不好庄稼。特别是对耕地生产力有持久影响的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等建设环节,许多项目没有纳入财政投资范围,主要依靠农民自筹投入,在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建设跟不上,使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农业基本现状

我县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蚕茧、畜禽、水产类等。

全县耕地面积18.4万亩,但基本上都采用传统耕种方式,农业机械化率较低;全县农业科技整体运用水平比较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仅占33%左右;种植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较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而粮食作物种植又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为主,并且以家庭种植居多,土地流转率不高,种植较为分散。

现有的土地承包,大部分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块的田地被分零承包,好劣搭配,形成了一户三五亩土地,却分布于“七岭八坡九条沟”的零星局面。时至今日,粮食生产已发展到“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时代,国家更以农机购机补贴的形式大力推动,这样的田块,不利于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耕作。粮食价格多年来处于较低的水平,种植业收益不确定,“谷贱伤农”,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许多农户以“够吃”为标准进行水稻的种植,造成种应付田的户数增多,弃耕、双季改单季的也不少,甚至在好田好土上种植工业用材林等。“种田不如打工”的现实让许多农民选择了打工。劳动者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技能提高困难。由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及部分妇女,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家务工作量影响等因素,导致技术接受程度差,生产管理粗放、简单,单产量不稳、不高。病虫害防治服务、市场营销体系、加工工艺落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没有较为突出的品牌,农户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有较大顾虑。高素质、高水平新型农民的培养和集约型的农业生产作业模式建设迫在眉睫。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导,突出产业发展,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田、渠、路、林、山综合治理,针对我县平坝河谷和浅丘、深丘的地形特点,重点进行田、渠、路的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立足项目区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和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适当地扩大种植面积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与《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再建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等规划衔接,与农业、国土、财政、水利、交通、扶贫和新村建设等部门规划衔接,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二、产业引领、连片推进、规模开发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坚持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紧密结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发展产业为目标,以灌区、流域为单元,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做到连片同步协调统一发展。根据平原、丘陵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优先改造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实现典型引路,积极稳妥推进,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立足推动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作物、耕作习俗、基础条件、障碍因素等,明确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功能定位以及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稳步提高土壤地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重点扶持优势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提供条件。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统筹安排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

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地形地貌,结合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合理安排,避免项目碰撞,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五、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多元投入以政府为主体,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统筹安排项目,统筹投放资金,强力推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鼓励项目区内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

六、部门协调,务求实效,形成合力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积极性,密切协作,有事共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谋发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聚集多方力量,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工作发展。

第四章 建设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第一节 建设目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我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达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做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实现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型规范、田块平整,具有一定的灌溉保障和完善的田间基础设施及耕作水平、农机作业能力和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建成后,项目区内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以上,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8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提高100公斤以上。

第二节 建设任务

到2020年,我县规划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7.41万亩,其中,到2015年建成5.57万亩。

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乡镇

村组

2011年-2015年

2016年-2020年

国土

(万亩)

国土

(万亩)

1

白果乡

坛罐窑村、甘家沟村、胡坝村、

三清寺村、下瓮村、凤凰村、

五嘉坝村、楼坊溪村、白云村

2.53


2

青城镇

柳溪村、王坝村

0.39


3

河坝子镇

杨店村、安家坝村、双龙村

1.08


4

瑞峰镇

青杠坪村、黄桷村杨、柳漕村

0.92


5

黑龙镇

新光村、高墩村

0.52


6

西龙镇

钟家山村

0.13


7

罗波乡

官斗山村、龙泉村


0.72

8

西龙镇

马槽寺村、光辉村、商家沟村、

桂坪村、钟家山村


0.86

10

白果乡

白庙村、官厅坝村


0.26

合计


7.41

5.57

1.84


第三节 建设重点

我县虽属“成都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县”,属“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的重点区域,但县内地貌多样,平坝河谷、浅丘、深丘、山林地貌均有分布。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根据不同的地貌按照相应的标准建设。

一、平坝河谷地区以排涝降渍提高耕地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农田灌排渠系,整治农田引水提灌工程,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生产道路,实施地力培肥措施。

(一)平整土地,调整田型,合理划分和归并耕作田块,使耕作田块规范方正,实现集中连片。

(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酸性,治理耕地污染。

(三)适当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配套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

(四)修整和新建农村机耕道、田间生产道路、农机下田通道等附属设施。

二、低丘宽谷地区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旱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攻方向。配套完善小型提灌站设施、农田灌排渠工程。开展土地平整,调整田型,实现农田梯格化。整治田间生产道路和农村机耕道,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耕地培肥,推广节水灌溉和经济植物篱等旱作物节水技术。

(一)修建梯田,加固田埂,归并田块,调整田型,使耕作地块规范,田块方正。合理修筑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提高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能力。

(二)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

(三)新建、改造小型水库、塘(堰)坝、水池水窖等小型水源工程,配套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四)修整和新建农村机耕道、田间生产道路、农机下田通道等附属设施。

三、深丘山地地区以改造坡耕地、完善灌溉渠系和开展地力培肥为主攻方向。实施旱地聚土改土,增厚土层,改良土壤,建设缓坡梯田。配套灌溉渠系和小型集雨节灌设施,完善小型提灌设施。完善坡面水系,增加雨水拦蓄能力,提高抗旱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生产道路。开展耕地地力培肥,推广经济植物篱技术、旱地节水技术。

(一)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归并田块。通过挖高填低、客土改良(从其他地方挖取优质土壤改良本地土壤)等措施,增加土体厚度,优化土质结构。开展截水沟、排水沟等坡面水系和植被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二)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绿肥种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

(三)改造、新建塘(堰)、泵站、水池水窖等小型水源工程,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四)整修和新建农村机耕道、田间生产道路、农机下田通道等附属设施。

第五章 建设标准、规范和建设内容

第一节 建设标准和规范

我县地形主要以平坝河谷和低丘宽谷为主,典型地貌代表有黑龙、西龙、罗波、高台等;拥有少量的深丘山地地形,典型地貌代表有白果、瑞峰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等。参照国家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的技术规范,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和《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标准是:通过建设,解除制约农田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项目区内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无污染。田网、路网、渠网、林网“四网”配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平坝河谷地区建设标准

典型地貌代表乡镇有青城、黑龙、西龙等乡镇的部分地区。

序号

乡镇

村组

1

青城镇

柳溪村、王坝村

2

黑龙镇

新光村、高墩村

3

西龙镇

钟家山村

田网建设:以道路和较大沟渠为骨架,合理调整田型,使之达到沟端路直,田块规范,田面平整,田埂牢固,基本实现格田化,便于大中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集中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田面宽度20米以上,单个田块面积10亩以上;稻田平整度≤3cm;调整后的田型方正,田块大小和朝向基本一致,田块规整度≥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60%;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00公斤/亩以上。

渠网建设:灌溉水源有充分保证,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标准,禁止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灌溉保证率≥85%;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5,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6;田间灌渠间距为100-200米,单位面积灌排渠长度90-150米/平方百米;排洪、排涝、排滞渠道相结合,形成网状格局,农田排水不低于10年一遇标准;田间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灌排建筑物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好率大于95%。

路网建设:机耕道和田间生产道路每平方公里长度不低于6公里,路面宽度3-5米,高出田面0.3-0.5米,与乡、村道路联网,合理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通道,便于机械耕种。田间道路宽度1-2.5米,道路硬化率大≥80%。

耕地质量:土体厚度80cm以上,耕层厚度20cm,无障碍层次,耕层质地为壤土或粘壤土。

二、低丘宽谷地区建设标准

典型地貌代表乡镇有西龙、瑞峰、罗波、河坝子等乡镇的部分地区。

序号

乡镇

村组

1

河坝子镇

杨店村、安家坝村、双龙村

2

瑞峰镇

青杠坪村、黄桷村

3

瑞峰镇

杨柳漕村

4

白果乡

下瓮村、凤凰村、五嘉坝村

5

白果乡

楼坊溪村、白云村

6

罗波乡

官斗山村、龙泉村

7

西龙镇

马槽寺村、光辉村

8

白果乡

坛罐窑村、甘家沟村、胡坝村、三清寺村

9

西龙镇

商家沟村、桂坪村

田网建设:以较大的自然台位为基础,以道路和较大沟渠为骨架,对田面高度40cm以下的田块进行调整合并,田面平整,田埂高度控制在1米以内,基本实现梯格化,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田面宽度10米以上,单个田块面积5亩以上;稻田平整度≤3厘米;格田方正,梯田台位清晰,地埂牢固,根据不同材料合理确定地埂边坡系数,田块规整度≥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5%;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800公斤/亩以上。

渠网建设:灌溉水源有充分保证,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标准,禁止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灌溉保证率≥75%;田间农毛渠防渗率≥70%,渠灌区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0.75;田间灌渠间距宜为150-250米,单位面积灌排渠长度60-120米/平方百米;合理布置排洪、排涝渠道,形成网状格局,一般长度为200-600米,农田排水不低于10年一遇标准;田间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灌排建筑物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好率大于95%。

路网建设:机耕道和田间生产道路每平方公里长度不低于4公里,路面宽度3-5米,高出田面0.3-0.5米,与乡、村道路联网,合理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通道,便于生产作业和运输。田间道路宽度1-2米,道路硬化率≥70%。

耕地质量:土体厚度60cm以上,耕层厚度18cm,无障碍层次,耕层质地为壤土或粘壤土。

三、深丘山地地区建设标准典型地貌代表乡镇有白果乡的部分地区。

序号

乡镇

村组

1

白果乡

白庙村、官厅坝村

田网建设: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以道路和较大沟渠为骨架,沿等高线对田块进行调整合并,使田面平整,夯实加固田埂,田埂高度控制在1.5米以内,超过1.2米的田埂需进行外坡护埂,基本实现梯田化,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300亩以上,田面宽度5米以上,单个田块面积2亩以上;稻田平整度≤3厘米;调整后的田块应遵循自然台位,延长田块长度,根据不同材料合理确定地埂边坡系数,田埂坚实牢固,田块规整度≥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5%;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800公斤/亩以上。

渠网建设:灌溉水源有充分保证,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标准,禁止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灌溉保证率≥75%;田间农毛渠防渗率≥70%;田间灌渠间距宜为200-300米,单位面积灌排渠长度60-90米/平方百米;合理布置排洪、排涝渠道,形成网状格局,一般长度为200-600米,农田排水不低于10年一遇标准;田间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旱地坡面水系健全,“三沟”“三池”配套,形成截、引、蓄、排水系统网络,平均每亩有效蓄水容积60立方米以上,实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排水沟排水量标准达到拦蓄一次降雨70-100毫米的排水能力;灌排建筑物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善,完好率大于95%。

路网建设:机耕道和田间生产道路每平方公里长度不低于4公里,路面宽度3-4米,高出田面0.3-0.5米,与乡、村道路联网,合理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通道,便于生产作业和运输。田间道路宽度1-2米,道路硬化率≥70%。

耕地质量:土体厚度50cm以上,耕层厚度14cm,无障碍层次,耕层质地为壤土或粘壤土。

第二节 建设内容

一、田间基础设施工程

(一)田网建设:开展耕地平整、土层增厚和田(地)型调整,使地块规范,田型方正。

(二)渠网建设:在现有水源保障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新建、改造提灌设施、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形成引、蓄、提、灌、排相协调的农田灌排能力。

(三)路网建设: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生产道路及配套设施,与乡道、村道联网。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灌排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

(四)林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结合“四旁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周进行绿化),通过新建、改造农田防护林等工程措施,形成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

二、地力建设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建设田间秸秆和农家肥积造、堆腐池(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力。

三、科技支撑工程农业部门建立耕地质量检测、土壤墒情(作物根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监测和病虫害检测点(站),集成应用高产创建、耕地保育、绿色防控、污染防治等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

第六章 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制度

第一节 严格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机制

一、完善监管机制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省级部门确定的“省负总责、市州监管、县(区)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采用“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实施方式。县国土局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部门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程序和建设方式,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全程监管,悉心指导。

二、加强监管监督县国土局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促使项目规范有序地开展,保障工程质量;县财政局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县审计局要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建设资金进行审计监管,保障工程不走样资金不变向。对项目建成后进行统计评价,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对高标准农田的利用、产出效益、防灾减灾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全面真实地掌握建设效果。

三、强化群众监督各部门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和监督。强化事前公示,实行项目信息公示制度,在项目区立公示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和建设单位等信息进行公示,让建设区域内土地权利各方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 规范验收工作,把好质量关

一、明确验收认定程序

按照《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办法》《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工作方案》确定的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案,规范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工作。在实施单项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开展年度和规划期内的整体考核和认定工作。单项工程竣工验收由项目主管部门按照项目现行管理规定组织开展,验收结果逐级上报;项目整体考核和验收认定由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等部门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验收认定,验收认定结果及时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检测管理数据系统。

二、做好建档工作建立“田块标识划界、乡镇(村)台账管理、部门备案公示、社会监督共管”机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理台账,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和产出能力变化。建立高标准农田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全面收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做到准确、完整,逐步推行高标准农田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

三、评定质量等级省人民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依据《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和《土地整治验收规程》对耕地地力和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四、加强权属管理查清建设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做到地类和面积精准,界址和权属无争议;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不纳入建设范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编制权属调整方案,合理推进土地归并,逐步解决耕地地块零星细碎问题。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进行地类变更和重新确权登记发证,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位置明确,权属清晰、地类正确、面积准确,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第三节 加强后续管护

一、明确管护责任

在基本农田范围外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要按照有关程序及时全部补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工程建设的后续管理,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确保长久发挥效益;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经费,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组)积极出工出力,筹措管护维修资金,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工作。县农业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管护主体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

二、落实管护资金建立高标准农田设施产权制度和管护制度,明确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设施、喷滴灌设备、机耕路、生产桥、农田林网等,亦纳入管护范围,管护资金纳入乡镇经费预算,县财政局对管护经费预算予以审核。

三、加强动态监测加快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并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录入监测监管系统,落实到“一张图”上,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做到底细清情况明、不重不漏,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情况、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以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各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做到相关信息互通共享、科学利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分析和统计。

第七章 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资金需求

根据我省近年来不同区域不同治理模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投资在1000-2500元。我县属盆地丘陵区,按1800元/亩的投资价估算,我县完成7.4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需总投资1.33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总投资0.95亿元,截止2014年初,已投入0.95 亿元;“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38亿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将部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稳定投入。三是积极引导辖区内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四是鼓励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去,投工投劳。五是建立融资平台,进行政府性融资。

第八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益本

《规划》实施后,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灌溉保障,改良土壤质量,适度增大复种指数,保障种植成效,增强农田灌排能力,提升农机作业能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农田粮食产能平均每亩提高100公斤左右,按现行市场粮食平均收购价计算,每亩增加产值约200元,建成7.41万亩高标准农田后,可年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41万公斤,再加上其他农产品增收,可年新增种植业收入0.17亿元左右,直接促进项目区农民增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约10%,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0.03亿立方米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约10%,每年可节省肥料300吨以上。

第二节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本《规划》实施后,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大幅增加,可显著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二是促进农民增收。除新增农产品带来农民增收外,按我县总投入1.33亿元的1/3转化为农民工工资性收入计算,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约0.43亿元。三是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我区先进农业发展。四是可以加快促进土地流转,促进普通农民向农业业主转变、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旅游农业转变,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新型化。五是可节约土地和水利等资源,降低农业投入与产出比,加大农业机械化使用程度,促进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生态效益

通过《规划》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和耕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可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化肥污染,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减少肥料流失和浪费,减少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能有效地减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农田防护林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可改善农田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土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主体”的原则,区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继续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责任,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区发改局负责综合协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县农业局承担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核定技术标准、工作督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监督等;县国土局负责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县财政局负责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落实各级经费投入,保障资金安全;县国土局负责组织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高标准基本农田调查评定与认定;县水务局负责指导水源、农田灌溉、防洪工程建设,严格水资源论证,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林业局及其他部门负责实施好涉及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第二节 强化指导,搞好衔接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一是要加强镇-镇、镇-乡、乡-乡规划联动,乃至县-区联动,做到打破区域疆界,实现连片发展。二是要加强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的衔接。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在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区域布局以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上,要充分与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城乡建设、交通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避免出现规划冲突和投资浪费。在现有林地、草原、湿地和25度及以上的坡耕地上不得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第三节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按照管理主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和统一编制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验收认定的原则,整合目标一致,内容相近的相关项目,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做到建设区域统一,建设内容互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引领,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将相关项目年度建设任务重点安排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区,统筹区域布局,统筹项目安排,统筹资金投放,加强资金整合,集中投入,连片整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县国土局等建设主体部门在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时,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稳定规模,县财政局在安排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时,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及相关配套资金的需求。完善政策支持,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投入主体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农民资本积极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四节 严格管理,加强考核

一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县国土局作好项目规划布局、勘察设计和调研论证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地点、范围、内容、数量和标准,保证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二是严格执行年度任务计划,保证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三是落实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对基本建设项目要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部分财政投资的项目和小型工程要积极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一事一议”的建设方式,强化事前公示,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依照《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制定考核实施细则,把规划实施与部门考核结合起来,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建设进展、工程质量、效益发挥和后续管护的绩效考核,对建成后纳入基本农田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管理。

第五节 开展基础研究 做好技术支撑

县农业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等部门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和培训工作,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在建设工作过程中,注意经验积累;依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吸收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组织攻关、力争突破。加强人员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青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 日印发

上一条:《青神县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公告

下一条:2015年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