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政务公开 >> 履职依据 >> 县政府文件 >> 正文

青神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青府发〔2022〕12号

  
日期:2022年11月18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青神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7日

青神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8

一、现状与形势 10

(一)取得的成效 10

1.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10

2.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11

3.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12

4.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13

5.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14

(二)面临的形势 15

1.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15

2.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16

3.防范重大风险能力不强 17

4.基层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17

(三)发展的机遇 18

1.应急管理新体制提供了有利契机 19

2.青神发展新定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19

3.人民高度关注安全提供了有力需求 1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20

(一)指导思想 20

(二)基本原则 20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0

2.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同责 21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21

4.坚持责任落实,共建共治 21

5.坚持依法治理,机制创新 22

6.坚持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22

(三)主要目标 22

1.总体目标 22

2.分项目标 23

三、主要任务 25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25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25

2.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26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26

4.优化应急联动措施 27

(二)推进应急法治建设,夯实应急法治基础 28

1.健全应急政策体系 28

2.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 29

3.强化综合行政执法 29

(三)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30

1.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30

2.落实双重预防机制 31

3.推进安全生产整治 32

(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全面提升抵御水平 35

1.普查自然灾害风险 35

2.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35

3.增强自然灾害防治 36

(五)健全应急力量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38

1.强化应急救援力量 38

2.建设应急救援基地 40

3.加强航空应急救援 40

4.发展引导社会力量 40

(六)增强巨灾应对准备,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41

1.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41

2.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42

3.强化应急空间准备 43

4.强化通信运输准备 44

5.强化灾后救助恢复 44

(七)加强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45

1.强化信息支撑保障 45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7

3.推进科技创新应用 47

(八)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48

1.提升全民安全应急素质 48

2.推进多元参与治理机制 48

3.建设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49

4.增进应急管理协作交流 50

四、重大项目建设 50

(一)智慧应急工程 50

1.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 50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50

3.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51

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51

(二)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51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51

2.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52

(三)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工程 54

1.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工程 54

2.交通运输畅通工程 54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5

4.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程 55

5.城市体检 55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55

1.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5

2.消防队伍培训基地工程 56

3.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56

(五)综合应急保障工程 56

1.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程 56

2.应急通讯保障工程 57

3.紧急运输调运配送建设工程 57

(六)应急社会动员工程 58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58

2.安全应急教育体验工程 58

3.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工程 58

4.基本应急物资末端储备工程 59

5.公共应急广播系统工程 59

五、保障措施 59

(一)加强组织领导 59

(二)加强经费保障 59

(三)规划影响评价 60

(四)加强绩效评估 60

青神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分工表 62


前 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十三五”期间,青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快构建与青神县建设相适应的应急管理新体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面临城市安全风险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全县重点行业领域和部分区域安全风险依然较高,应急管理基层基础仍然薄弱,全民安全应急素质以及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青神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建设“制造强县”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青神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对于深入推进青神县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进一步夯实城乡可持续发展安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青神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制造强县”和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提供良好的应急安全保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四川省、眉山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青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两大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将全县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多项规划整合编制为一部综合规划,以此推进青神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多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相关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

1.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1)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根据县委、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县、乡镇(街道)建立应急管理机构,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

(2)高效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形成。按照《青神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青神县应急委员会的通知》(青府函〔2019〕54号),全县调整完善县应急委员会及其19个专项指挥部的设置及组成人员,进一步优化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减灾委员会的职能职责,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统一领导、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原则,建立完善县和乡镇(街道)两级党委政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3)多方协作联动机制有效建立。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健全部门间在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等工作上的联动机制,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基本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

(4)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及时编制和修订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县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总体要求,成功应对2019年“7·21”“8·6”特大暴雨洪涝、2020年“8·18”岷江20年一遇洪水、2021年“8·22”城市内涝等系列灾害,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全县未发生因地质、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和失踪事件。

2.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1)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实现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健全与民兵、武警应急救援联训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基本形成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武警、民兵等力量为突击,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以各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力量体系。全县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有50人,各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72支、2007人。

(2)强化应急救援基础建设。大力推动实施《青神县应急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强城乡消防救援站队、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

(3)突发事件应对规范有力。“十三五”期间,全县有效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应急救援,共出动消防、民兵及各类社会力量救援人员32000多人次,出动救援车辆8000多台次,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县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存在重大风险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党政干部的领导责任、工作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2)全面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县共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30000余项(处),其中县级挂牌督办重大隐患20处。监察执法生产经营单位479家,监督整改各类事故隐患918项(处)。配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两书两函”提示制度,定期研判各类生产安全风险,印发各类风险提示、约谈、隐患限期整改书函26份。

(3)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县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厉打非治违,关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家,立案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案件51件(含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案件5件),暂停设备和作业场所经营活动23处(次)。在非煤矿山、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4)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全县以安全宣传“五进”为载体,认真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应急救援技能宣传培训;组织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督促企业开展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和在岗员工安全培训。建设四川省安全社区10个,组织安全社区复评6个(次)。

(5)安全生产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全县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2020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2015年比较分别下降14.2%、12.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与2015年比较下降26.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与2015年比较下降20.9%;全县连续16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4.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1)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明确统筹灾害管理、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灾主体责任,理顺应急管理与涉灾部门的职能职责,完善县域内外的协调、会商、联防联控机制,有效提高了指挥决策水平和应急联动能力。

(2)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健全县、乡镇(街道)二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灾治理,强化基层群众应急避险动员组织,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3)健全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大力推进江河堤防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基层防洪抗涝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水平,全面构建符合全县实际的农作物病虫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运用应急技术手段不断增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有效减少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全县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持续降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达到国内同等先进水平。

(4)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县、乡镇(街道)设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全县建成各类地震监测台站4个,实现地震监测全覆盖无盲区。加强防震减灾法规和知识宣传,修订《青神县地震应急预案》,建成应急避难场所93个,建设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3个。重点部门、乡镇(街道)和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各类地震应急疏散演练300余次,参与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人员达40000余人次。

(5)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实施县级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点、护林人员包地块、林权人和经营单位包山头的分级包干责任制,压紧压实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林业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责任体系,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5.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1)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推行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制定《青神县应急物资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管理、回收等工作制度,不断健全物资管理、调用保障机制。

(2)建立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新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50个,基本形成了以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以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骨干,以重点村(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3)健全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每年县本级预算20万元、乡镇(街道)安排专项经费,专款用于购置救灾物资,应急救灾和善后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4)加强应急物资信息化建设。依托县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县、乡镇(街道)二级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救灾物资管理水平,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群众的“五有”目标得到充分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县有效开展各类灾害群众紧急转移安置30000多人次,解救救助群众1560人次。

(二)面临的形势。

1.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1)自然灾害形势。青神县自然灾害主要种类为水旱灾害(洪涝、干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生物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风雹)等。洪涝灾害发生时间集中、频率高、强度大、波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防汛减灾总体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2)安全生产形势。青神县除无煤矿外,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矿山等行业领域生产安全风险类别齐全,点多、线长、面广。此外,“十四五”时期,随着青神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建设“制造强县”,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电力、燃气、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行业领域传统风险仍将长期存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新型风险将不断涌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立体,全县安全日益呈现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叠加,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升级,偶发风险向复合风险转变,局部风险向区域性风险蔓延等趋势,全县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

2.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1)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不够彻底,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在城乡消防、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领域还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晰、机制运行不顺畅等问题。

(2)应急指挥体系有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缺乏统一指挥调度,容易出现多头指挥、多头救援、多个救援队伍扎堆的情况;应急指挥横向联动不够通畅、纵向联动不够快捷,难以满足“跨行业、跨层级、多灾种”应急指挥需求。

(3)应急工作流程有待完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针对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的不同责任主体和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清晰、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将会影响应急工作效能。

3.防范重大风险能力不强。

(1)风险辨识管控有差距。风险源头管控存在历史欠账,城市和主要乡镇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与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风险辨识评估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还存在盲点,风险感知和预警预控手段落后,大量风险游离在感知网络之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信息以及灾害事故信息未实现数据共享,难以对连锁型、系统性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综合态势分析和预警。

(2)重大风险防范能力有差距。极端灾害快速预警响应和协同应对恢复等机制和措施亟待健全与完善。社会公众风险辨识能力差,防范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社会合力,应急科技与装备设施、应急通信等保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需求。

4.基层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1)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全县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全县综合性、专业性、突击性应急救援力量人数不足,还不能满足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任务的需求;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缺少专业化应急救援技能培训,缺少专业装备,应急救援能力十分有限。基层应急管理还存在力度衰减、工作空转的现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

(2)基层应急物质不足。应急物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不足,难以满足重特大灾害救援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还需进一步提升。

(3)应急知识宣传不足。全县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宣传深度广度不够,部分企业安全常识教育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应急知识宣传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4)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应急管理工作专业性强,全县应急管理机构组建时间短,人员不足,缺少专业人才,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全面、不系统,应急管理干部的风险意识、防控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动期,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青神县应急管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新的事业重任。

1.应急管理新体制提供了有利契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职能部门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利契机,注入了不竭动力。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出台了多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将安全发展与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将为青神县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2.青神发展新定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青神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建设“制造强县”的关键时期,为青神县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国家新发展理念为青神县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的同时,也对全县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对青神县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人民高度关注安全提供了有力需求。

青神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和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全县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随着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将显著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大幅提高,安全基础设施条件将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将不断夯实。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快速提升提供了机会。以政府力量为主,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大应急”格局将更加完善巩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安全发展贯穿全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建体系、固根本、强基础、补短板、堵漏洞、提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青神“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应急管理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减少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同责。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坚实保证。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增强忧患意识,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系统治理,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动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做到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相统一,灾前、灾中、灾后相统筹。

4.坚持责任落实,共建共治。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协同、军地协同等,完善各方联动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应急基础、基本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5.坚持依法治理,机制创新。

强化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执法、守法等方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综合防控,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创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6.坚持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将新兴科技成果积极应用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领域,推动流程再造、管理变革、效率提升,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灾害情景模拟和各项应急准备,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1)2025年目标。到2025年,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与国家、省、市应急管理体制相衔接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县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县级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自然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抗大险”“救大灾”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2035年目标。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青神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重大灾害应对能力达到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分项目标。

(1)安全生产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双重预控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各项重要指标如期实现。县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

表1 “十四五”安全生产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较“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3

全县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较“十三五”同口径下降33%

约束性

4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

100%

预期性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较“十三五”同口径下降10%

约束性

6

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

≥2名

预期性

7

县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防灾减灾目标。到“十四五”末,自然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形成较强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能力明显增强,“抗大险”“救大灾”等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表2“十四五”防灾减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性质

1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GDP的比例

<1%

预期值

2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值

3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次

预期性

4

灾害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值

5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

有效救助

8小时之内

预期值

6

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

配备率

≥80%

预期值

7

全县城镇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

≥2㎡

预期值

8

村(社区)灾害信息员

≥1名

预期值

(3)应急能力目标。到“十四五”末,全面建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骨干、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为补充、专家应急力量为支撑的“5+1”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表3“十四五”应急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性质

1

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制定率

100%

预期性

2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政府专职消防救援人员占人口比例

≥0.4‰

预期性

3

林区林火视频监控覆盖率

≥80%

预期性

4

消防站布局符合标准要求,中心城区消防力量到达辖区边缘时间

≤5分钟

预期性

5

乡镇(街道)10分钟快速响应救援圈建成率

100%

预期性

6

乡镇(街道)应急队伍建成率

1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属地政府负责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县应急管理部门的机构定位和职能分工、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的边界、“防”“抗”“救”各阶段的职责;推动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三委”职能机制融合,充分发挥各个议事协调机构“统”的作用和各成员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的职能。推动应急管理全面融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治理,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整合县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与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优化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加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履职能力,县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

2.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健全完善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协调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分级响应机制,理顺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机制和工作职责,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健全完善总分结合机制,强化应急状态下应急、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力量合成、资源互补,推动形成“大应急”工作格局。加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对乡镇(街道)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属地责任。完善以本县为中心,上达市政府,下达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上下贯通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应急响应科学、高效,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纳入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地方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组织编制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责清单”,精准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综合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准备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落实自然灾害“防”“救”职责,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制定园区、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立应急管理职责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补充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工作责任,消除责任盲区。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健全灾害事故信息直报制度、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应用。

4.优化应急联动措施。

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军地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统一指挥全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健全“3委19部”(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县应急委员会、县减灾委员会,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会商议事机制,以及由议事机构牵头拿总、职能部门主抓澳门新濠天地娱乐场,手机赌钱游戏的派单机制;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以及先期防范处置工作。建立健全为实施青神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建设“制造强县”所需要的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编制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军地紧密合作的抢险救灾协调机制以及联合指挥平台,强化军地联合指挥、灾情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行动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

(二)推进应急法治建设,夯实应急法治基础。

1.健全应急政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应急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政策体系。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建立健全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学法、法治培训、定期法律考试和依法履职制度,推动干部职工依法履职。

2.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

实施应急管理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研判预警、管控治理和突发事件危机决策、信息发布、指挥调度、现场处置、救灾救助、调查评估等关键工作流程规范,以及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配备等规范。全面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公共安全领域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文化示范单位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市地方标准的应用实施。开展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估。

3.强化综合行政执法。

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安全生产、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领域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按照国家和四川省相关标准,统一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通用装备以及行业专用装备配备,强化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车辆配备,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建立安全生产执法与消防执法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执法合力。探索分级分类执法,厘清县、乡镇(街道)执法边界;实现重点企业固定周期“全覆盖”执法检查、其他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加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全面推行“三位一体”和“清单制+执法”的执法模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完善执法人员职业培训和考核奖惩制度,到2025年实现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试点推行技术检查员和社会监督员参加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全县区域内风险隐患突出、安全管理较差、易发生重特大事故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开展“解剖式”执法。加强工贸行业“21+4”项重点内容执法。

专栏1 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1.整合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以本级应急管理部门名义统一执法;合理规划、调整、部署乡镇(街道)执法机构,优化人员配置。

2.制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执法意见,明确县、乡镇(街道)执法管辖权限,分别确定执法管辖企业名单;分行业领域建立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清单。

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违法案件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响应,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4.加强应急管理部门执法专业力量建设,有效缓解基层执法队伍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强化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社会监督,促进应急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1.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加强危险化学品准入管理,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完善园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督促园区落实风险防控措施;指导园区制定实施提档升级计划,持续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淘汰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优化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水等城市生命线布局,加强周边规划控制,保证安全距离,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

2.落实双重预防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社会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管控有力的风险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重要设施、重点脆弱性目标和重点区域安全风险智能感知与态势评估,实现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重要市政设施和危险化学品储存、建筑施工、大型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医院、学校等重要场所监测预警全覆盖,精准发布预警信息。推进中小企业全面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严格落实企业隐患治理“双报告”工作制度,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构建风险隐患数据库,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政府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整改销号和整改效果评价管理。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动态管控。

3.推进安全生产整治。

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0—2022年)。突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行业、消防、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文化旅游、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和坚决治理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实施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试点推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深入推动科技兴安,推动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加强重要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

专栏2 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与治本攻坚

1.危险化学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加强危险化学品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攻坚非法违法“小化工”整治、自动化控制、特殊作业管理、精细化工风险评估、油气站易燃易爆设施管理。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实现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优化企业事故预案和处置方案,深入开展事故应急演练,提升危化企业应急救援保障和处置能力。

2.烟花爆竹。落实烟花爆竹储存、运输、燃放等过程的风险管控,强化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施烟花爆竹“打非”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查处未经许可经营行为。

3.非煤矿山。规范全县非煤矿山开采秩序,督促指导矿山企业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关闭(退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所有正常生产矿山《安全设施设计》和《开采设计》与生产现状相符。

4.工贸行业。深入开展机械、建材、轻工、纺织、商贸行业专项治理,强化工贸企业安全基础管理,督促加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聚焦粉尘涉爆重点检查事项6项、有限空间作业重点检查事项4项等重点检查事项,对粉尘防爆和有限空间作业企业进行全覆盖督导检查,集中排查整治事故隐患,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工贸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5.消防。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建立完善联合执法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易燃易爆场所、重要景区景点的消防安全治理,重点治理老旧小区、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地下空间和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物流仓储、文物古建筑、医疗卫生、养老机构、家具制造业、“九小”场所等重点场所,以及电动自行车、彩钢板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等突出风险,分类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推进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以及微型消防站建设,筑牢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抓牢文化娱乐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教育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标准化管理。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和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对火灾高风险场所、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到2025年,实现对市政消防供水管网、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信息的实时共享。开展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达标建设,推动全民消防安全学习云平台常态化运行。

6.建筑施工。持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工程检测机构等七方主体责任。推广装配式、机械化、定型化作业,用先进技术手段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可控。严厉打击超资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租借资质、违规压缩工期等行为。紧盯各类大型建设工程,加大对其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管。加强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施工过程安全监管。强化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监管。

7.特种设备。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完善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应急处置效能。试点电梯维保模式改革,推动电梯维保由固定周期、固定项目向按需维保转变,鼓励电梯装设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测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持续推动电梯责任保险普及。加强全县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工作,促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加大特种设备检查执法力度,强化公共聚集场所、工贸行业、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相关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 。

8.文化和旅游。落实景区和景点最大承载量核定,加强对大型文体活动、公共文化场馆和景点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管控与风险评估。强化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督促旅游经营单位加强旅行团安全监管。加强水上游船安全管控,深入开展景点景区隐患排查整治,确保运营安全。强化恶劣天气过后室外景点营业前的安全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目录外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安全管理。

9.天然气长输管道。强化天然气长输送管道日常管控。严密天然气长输管道治安防范,狠抓管道外部保护。督促企业大力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加快完善天然气长输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审批准入机制建设,从严审查新建管道安全符合性。严格落实天然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制度,提升天然气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

10.城镇燃气。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强化源头管理,推动智慧小区建设过程中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和连锁切断装置。持续推进管道燃气“智慧监管”,升级改造燃气信息化监控系统。加强液化气充装站整治整合。鼓励液化石油气使用单位安装管道天然气,并在全县餐饮场所持续推进燃气泄漏报警和自动切断装置的安装。推广智能液化气钢瓶充装系统,实现瓶装液化气充装、配送、使用的全程全轨迹可溯源管理。推进中心城区及近郊区的重点镇餐饮经营单位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实施使用天然气改造;推进城镇棚户区燃气管道改造。

11.工业园区。强化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安全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持续推进园区内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

专栏3“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

试点推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探索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及系统评估的功能,推动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模式升级,促进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生产管理协同联动,提升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

(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全面提升抵御水平。

1.普查自然灾害风险。

实施青神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评估抗灾能力,编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和风险图,形成青神县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专栏4 青神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1.普查自然灾害类型: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

2.普查内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历史相关情况和灾害致灾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产业等重要承载体信息。

3.普查阶段:准备阶段,建立全县风险普查协作机制,制定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和业务培训。调查评估阶段,开展全面调查和评估,形成分层级、分类型、分区域的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分析验收阶段,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探索普查数据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2.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专人感知、全民感知的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智能化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类自然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预警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停运制度,分行业明确安全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到2025年,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多灾易灾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2名灾害信息员。

3.增强自然灾害防治。

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和工程防御能力。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

(1)地震与地质灾害。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做好沿山地震影响较大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作,提升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在地震易发地区新建或改造升级Ⅱ类及以上应急避难场所,试点推行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完善地震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范围,推动地震烈度速报工程。推进防震减灾震害防御,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普查,开展重点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对市政生命线工程、老旧小区、商业中心等开展地震风险评估,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加强建筑领域抗震减灾新材料新工艺推广运用,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加固。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有序引导灾害风险等级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乡村人口适度向设防水平较高的地区搬迁。

(2)水旱灾害。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强化非工程防御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各区域洪涝灾害特点,逐年配备实用性救援装备物资,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拓展和优化城市调蓄空间。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防洪抗旱工程达标建设。

(3)气象灾害。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参与市级气象数据资源池和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全媒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项目建设,以现代化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能力,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中心、人影作业装备体系、智慧化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建成2个以上标准化作业点,提升人影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4)森林火灾。巩固提升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优化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即报系统,建立健全智能高效的监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确保出现火情及时打早打小打了,确保现场扑火人员和清守人员安全。推进直升机野外停机坪、物资储备库、瞭望塔、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阻隔系统、检查站点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火灾扑救的专属装备和以水灭火、空地协同等扑火装备配备,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水平。

(五)健全应急力量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1.强化应急救援力量。

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5+1”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消防分指挥中心建设,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现全县各类消防站、队满编执勤;加强城市主战消防、地下空间、高层建筑、地震、山地和水上等专项救援装备配备,推动消防救援力量向综合救援力量转型升级。针对主要事故灾害类型,优化提升应急救援站、队的布局,增设微型消防站,打造应急救援县城“5分钟”力量调度圈。整合县级有关部门及行业内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组建防汛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水域救援、山岳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航空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进一步优化力量配备,规范职能定位,提升综合救援水平。建设乡镇(街道)应急服务中心,依托综治队伍、民兵预备役、义务(志愿)消防队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鼓励基层应急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员执业资格考试;加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器材配备。加强军地协作,通过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或会商研判区域风险和重大灾害风险,加强联合训练和演练,不断提高军地协同救援能力。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的遴选、使用、考核和奖励机制。

专栏5 青神县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1.实施城乡消防站、队达标建设。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推进城乡消防站、队达标建设;完善全县消防救援站、队分布,增设微型消防站,新(改)建27个微型消防站,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覆盖率100%,打造应急救援县城“5分钟”力量调度圈;逐步完善县城消防设施布局,加强消防站点周边规划控制,保证安全距离。

2.实施专职消防力量达标建设。根据城乡消防站、队专职消防员配置标准,完成已建站、队人员增补招录,实现青神县各类消防站、队满编执勤。强化对专职消防员使用频率高、易损耗的基本防护装备更新换代,全面完成个人防护装备配备任务。

3.实施消防救援攻坚能力建设。开展攻坚班组装备建设,强化森林、高层建筑、危险化学品、水域等重点领域灭火救援专项装备配备,配备50米以上登高消防车1辆,小型抢险救援车1辆,全面做好消防救援车辆的更新换代,建成与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相适应,与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相匹配的装备体系。

4.提升初期响应处置能力。组建1支县级“现场指挥部保障工作队”,承担现场指挥部入住前准备和开设后的保障工作;组建1支应急救援尖刀队,承担事故灾情侦查、通信保障、先期救援和指导灾区自救等工作。到2022年,县应急救援尖刀形成拳头力量和战斗力,发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作用。

5.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统筹组建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实施规范化管理,配备救援装备、器材、物资,常态化开展救援培训、应急演练和比武竞赛。到2022年,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具备灾害事故先期处置能力。

6.提升军地联合救援能力。加强军队救援力量、社会救援队伍与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完善军地信息共享、协调指挥机制。将部分技能本领强、战斗作风过硬的社会救援队伍纳入全县应急救援常备力量,落实值班备勤、紧急征用、奖励补偿、人员安全等保障措施。

7.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与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专业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合作协议,发挥航空专业队伍机动优势,提升灾情侦查、通讯保障、物资投送和人员转移能力。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重点区域直升机起降点。到2022年,初步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2.建设应急救援基地。

按照“覆盖青神、服务周边”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强化县消防救援队伍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装备水平,加强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救援和保障能力。

3.加强航空应急救援。

根据四川省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划,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飞行保障和地空协同救援机制,布局建设覆盖全县的航空救援中心和直升机起降点;制定和完善临时征用航空应急救援资源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机制。

4.发展引导社会力量。

研究制定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和灾后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政策、标准和应急调用机制,作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鼓励支持各类机构协助政府加大对全体市民的应急逃生能力培训,开展对市民应急逃生救助、互助能力教育。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

(六)增强巨灾应对准备,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1.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善县级总体预案、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乡镇(街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重要目标、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与相关区县制定跨区域、跨流域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预案;强化各类预案的衔接融通。建立企业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应急预案修订及备案制度,推进企业预案评估、备案审查和及时修订;提高村(社区、居民小区)的应急预案编制、评估、落实等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点一预案”试点工作;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工作指南。强化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建设,分级分部门(单位)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每年重点推进1—2项县级重点行业应急演练或综合应急演练。推广数字化应急预案,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力度,构建可视化数字预案。参与全市统一的电子预案数据库建设,实现预案文本电子化、可视化。到2025年,实现全县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广数字化预案。

2.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制定全县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原则上,县级储备的抢险类物资至少要满足应对较大灾害的需要,生活类物资至少要满足启动IV应急救助响应所设转移安置人数的需要。完善县、乡镇(街道)二级物资储备布局,科学制定储备标准,建立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调整生活类救灾物资、综合性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森林防灭火物资、防汛抗旱物资、危化品事故与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物资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并动态调整。加强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储备库,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在重点灾害地区建设区域储备库和县级骨干库,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区域保障能力和区域物资相互援助能力。强化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依托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村(社区)、基层粮油收储网点等建立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点,提升多灾易灾和偏远地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保障能力。实施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制定应急物资生产和产能储备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应急企业名录库,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推动形成关键应急物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应急物资分类、生产、采购(紧急采购)、储备、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管理规范,建立救灾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完善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制度。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青神县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综合服务数据支撑和综合服务,实现应急物资动态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定期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一定的抢险救援物资装备。鼓励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3.强化应急空间准备。

积极配合青神县中长期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预留防灾避难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优先保障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用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新建或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利用大型公共建筑、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等场地资源,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建设满足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应急场所。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体系。开展应战应急应灾人口疏散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不少1处人防示范基地。

4.强化通信运输准备。

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通信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信息通报及应急资源共享等协作保障机制,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城镇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容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在地震重点防御区乡镇、部分重点村(社区)配备卫星通讯电话或应急短波通信,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健全公路、水路等应急物流统筹机制,构建快速通达、衔接有力、功能适配、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网络。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统筹建立涵盖公路、水运、邮政快递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紧急运输储备力量。建立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动员机制,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依托公路养护队伍、道路建设单位等建立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抢险救援等特种车辆优先通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调度管控水平。

5.强化灾后救助恢复。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在青神县灾害救助体系下,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先救助、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妇女等应对灾害的困难群体,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按照国家和省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地址,统筹考虑异地重建后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完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审批信息系统,实现救助资金公开透明。落实“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落实对因灾导致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帮扶措施,保障基本生活,积极防范因灾返贫。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统筹协调各种社会慈善救助物资捐款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重要生态环境功能。探索推进完善农业保险、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商业财产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加强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1.强化信息支撑保障。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施“智慧应急”工程,建设智慧应急平台,采用“l+N”模式建设1个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和N个业务子系统,实现一站赋能、一体共用,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构建一张图,实现“一屏全观”。推进智慧应急平台向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延伸,加强与智慧安防系统、智慧急救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等平台的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制定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急预警信息发布规则、流程,统一系统之间技术接口标准。建立灾害信息快速汇集系统,提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确保灾害信息的精准化、辅助决策的智能化。全力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统筹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和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按照省、市应急部门应急信息化计划,配合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县应急指挥中心及配套设施,整合电子政务外网、指挥信息网、互联网等有线网络资源,推进卫星和窄带无线通信网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完善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县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单兵图传、北斗终端等信息采集类装备,配备卫星远端站、卫星电话、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和终端等信息传输类装备,配备便携式通信箱等现场指挥类装备,实现多种通信终端融合通联,确保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为应急救援提供全地域、全过程、全天候的通信保障。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讲政治、懂应急、敢担当、有作为的应急管理干部。制定全县应急管理干部培训规划,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采取定向招录、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应急管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将应急管理纳入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提升全县领导干部预警识别力、综合判断力、危机决策力、信息沟通力、资源配置力、协同控制力等应急处突的素质能力。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管理。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完善职业荣誉激励、表彰奖励和疗休养制度。

3.推进科技创新应用。

针对青神县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相关技术项目,引导企业及其他机构积极参与相关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落实《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加强合作,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侦察、无人灭火、卫星遥感等空天地一体化等高科技手段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轻量化、便携化、高机动性的应急装备。

(八)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1.提升全民安全应急素质。

在全县各学校建立应急体验课堂、体验中心,加强学生的应急安全、防灾、逃生能力教育。弘扬应急文化,大力选树、宣传英雄模范,充分发挥好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安全素质国民教育和应急管理法治宣传,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和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打造一批“五进”示范点。加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推动建立村(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邻里相助机制。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急救箱和体外除颤仪,确保规范正确使用。健全应急文化宣教机制,推动建立公众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建设青神县应急综合宣教体验场馆或科普基地,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宣教产品;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完善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快广播村村响普及和应急功能升级,建设完善公共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日常宣传、预警信息发布和紧急状态下社会动员的规范协同。

2.推进多元参与治理机制。

编制投资机会清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应急管理服务。建设社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演练和调配使用制度,研究制定社会应急志愿者参与预防准备、抢险救灾等工作的激励和补偿政策。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推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推进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征集、公示、修复管理办法。建立“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奖励制度。健全救灾捐赠机制。

3.建设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等重点工作,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大应急”基层应急治理格局。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推动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形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持续实施“社区发现、镇街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整治”基层安全风险隐患治理模式。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实施基层应急人员培训计划,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等。推动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

4.增进应急管理协作交流。

以青神县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联动川南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跨区域、跨流域应急管理合作,完善区域联动机制。重点建立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平台,推动应急管理规划和政策衔接,强化跨区域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提升突发事件协同应急能力。

四、重大项目建设

(一)智慧应急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

根据省、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标准和要求,整合提升水利、林业、自然资源、交通、交警、消防、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搭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包括以下子系统:数据治理子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子系统、视频指挥调度子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子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子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子系统、“互联网+执法”子系统、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子系统、应急测绘子系统等。实现市、县应急资源共享和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应急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围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实现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等功能,积极推进非煤矿山和重点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新建经开区智慧园区可视系统工程,提升分级分类管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水平。

3.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全县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洪涝、干旱、气象、地震、森林火灾、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农业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增加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密度,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

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依托现有业务系统,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收、处理、及时发布能力。统筹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快速发布机制,搭建畅通、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确保灾害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全面调查,查明区域内抗灾能力。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减灾信息图。编制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灾种区划、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形成自然灾害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报告。

2.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现城市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开展沿山地震影响较大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作。严格执行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等级,相关新(扩、改)建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及岷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重点对威胁集镇、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1)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升级改造面向县级部门、乡镇(街道)二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合理调整和布局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对要素不完善的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在地质灾害防治区、人员密集区布设小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保障能力。以现代化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能力,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中心、人影作业装备体系、智慧化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建成2个以上标准化作业点,进一步提升人影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和安全作业能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气象服务平台与气象业务应用系统、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2)地震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地震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完成强震台、测震台、物理台等地震监测台站数据统一管理和直观展示的地震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布式监控,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互联互通、无缝对接。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3)防洪度汛工程。一是实施堤防工程,加固堤防11.92km以上,整治河长23.34km以上,综合整治工程估算总投资5.957亿元以上;二是实施水库除险加固。计划整治病险水库2座以上,估算总投资0.119亿元以上;三是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2处以上,共计进行综合治理7km以上,估算总投资0.23亿元以上。

(4)森林防灭火基础工程。持续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航空消防取水点2个、直升机野外停机坪1个、防火通道20公里以上、防火隔离带100公里以上、预警监测等“人防、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并新建森林防灭火前端监控点10个,初步形成对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全覆盖。建设以森林防火为主的“智慧林业”综合监管平台。

(三)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工程。

1.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工程。

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0—2022年)。突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行业、消防、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文化旅游、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动“三员点名”工作扎实深入开展,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和坚决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合理规划城市能源储存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储配送企业等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安全防护距离。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持续推进高风险岗位“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强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智慧工地”在建筑施工行业的运用,开展工程施工损坏地下管线专项整治。启动建设中岩寺摩崖造像安防工程,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消防提升改造。

2.交通运输畅通工程。

优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新建成乐高速青神(观金)互通与锦绣大道连接线4.5公里;力争开工建设S103线、S307线、S401线青神段新建或改造;新改建产业路、旅游路123公里;积极推进天府青神港及旅游码头项目建设,新建12个泊位;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0座,新建岷江三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建设,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条件,增强青神道路、水上交通的畅通和安全保障能力。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防洪排涝水系建设工程1.1公里;新、改、扩建市政道路8.9公里;实施鸿化堰城区段综合整治4公里、雨污混流管网改造28公里等项目,提高城市应对灾害能力。

4.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程。

持续开展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天然气、电力、给排水、公路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安全风险电子分布地图。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城市安全风险源清单,编制发布并实时更新城市安全风险报告。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管控。

5.城市体检。

按照突出重点、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的原则,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开展城市体检。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全面加强城市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填补乡镇市政消防基础设施空白点,“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市政消火栓100个、取水平台1处以上、消防水池10个、配备登高车1辆、新(改)建27个微型消防站。

2.消防队伍培训基地工程。

强化消防救援队伍培训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训练场及训练设施,以满足全县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他应急救援队伍集中轮训教学、住宿、生活及消防车辆停放、装备、药剂等应急物资存放功能需求,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强化消防站、队建设,按照乡镇一级消防站标准建设汉阳消防站。

3.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突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全县7个乡镇(街道)基层应急队、58个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实施综合性消防救援装备现代化工程,升级个人防护装备,补齐更新通用救援装备。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消防站、队达标建设;充实消防队伍、优化消防人员结构。

(2)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装备配备。按照国家标准规范,通过联合训练演练,配备物资装备等引导支持建成1支县级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提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完善集值班值守、信息处理、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指挥场所及配套设施。

(五)综合应急保障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县、乡镇(街道)二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规模。按国家标准完善县综合物资储备库,实现重点监视防御区域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每个村(社区)配备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

(2)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构建基于多方面参与、多领域融合的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对应急物资的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集成;汇总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协议储备等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形成县、乡镇(街道)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

2.应急通讯保障工程。

建设应急指挥专网,构建市、县上下贯通,应急管理部门、涉灾主管部门、重点救援队伍横向互联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应急指挥无线通讯系统,建设动中通卫星系统和高通量卫星通讯系统,搭建应急专用卫星网络;推动动中通卫星指挥车配备,配置应急专用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建设卫星通信远端站,实现关键场所应急通讯信号覆盖;建成应急指挥可视化融合平台,加强重点应急救援队伍卫星便携终端配备,提升可视化指挥、卫星通讯和窄带通讯能力。建设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和极端灾害情况下通信畅通。乡镇(街道)卫星通讯电话配备率100%。

3.紧急运输调运配送建设工程。

(1)建立应急物资运输路线“一张图”,形成网格化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全县全覆盖,确保应急物资运输到达时限30分钟。

(2)提升交通应急保通能力。依托公路养护队伍、道路建设单位等建立交通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储备公路抢通保通重要战略战备物资,强化交通应急保通能力。

(六)应急社会动员工程。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利用学校、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在自然灾害多的地方,建设具备应急指挥、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应急避难设施管理办法,设置统一、规范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2.安全应急教育体验工程。

建设应急综合宣教体验场馆、科普基地、防灾减灾主题公园等应急教育基地。按照每百万人口应建设2.5个应急体验场馆的标准,全县统筹建设1个应急综合宣教体验馆或1处科普基地,面向公众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自救互救体验。启动建设青神县红色西山研学基地建设项目(二期),打造青神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大楼、安全应急综合楼、全省标准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到2025年,争创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1家;建设防灾减灾主题公园、主题车站或主题广场1个以上。

3.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工程。

新创建2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多灾易灾城乡社区配备2名以上灾害信息员。

4.基本应急物资末端储备工程。

引导家庭配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建立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和特色行业基本急救设备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备率达到100%。

5.公共应急广播系统工程。

规划建设县应急广播系统,新建1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套信息安全系统、1个传输覆盖网、7个乡镇及58个行政村的各类应急广播终端设备。开展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确保应急广播系统能正确使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大举措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完成。建立规划落实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开展督查抽查,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加强经费保障。

积极推动将应急管理领域重点项目纳入青神县财政预算管理,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强资源统筹,拓宽资金渠道,通过积极争取省、市资金,统筹整合专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清理盘活存量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投入等方式,切实保障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化平台、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装备提升以及宣传教育演练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投资进度合理确定年度筹资方案,按需发放,全程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列支专项资金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重大隐患治理。

(三)规划影响评价。

规划涉及建设项目不能影响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噪声、水土保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项目具体实施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四)加强绩效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由县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开展规划全过程动态监管,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开展规划宣传,规划实施进展及考核结果公示。各相关单位要执行常态化检查,发挥规划的底线约束和战略引领作用,促进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大表扬奖励力度,按规定对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附件:青神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分工表

附件

青神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分工表

项目

名称

主要任务

牵头

单位

责任单位

建设

期限

一、智慧应急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根据省、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标准和要求,整合提升水利、林业、自然资源、交通、交警、消防、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搭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包括以下子系统:数据治理子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子系统、视频指挥调度子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子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子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子系统、“互联网+执法”子系统、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子系统、应急测绘子系统等。实现市、县应急资源共享和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应急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县应急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2.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围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实现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等功能,积极推进非煤矿山和重点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新建经开区智慧园区可视系统工程,提升分级分类管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水平。

县应急局

县经信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3.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县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洪涝、干旱、气象、地震、森林火灾、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农业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增加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密度,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

县应急局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园林局、县气象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一、智慧应急工程

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现有业务系统,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收、处理、及时发布能力。统筹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快速发布机制,搭建畅通、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确保灾害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县应急局

县经信局、县公安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园林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二、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5.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全面调查,查明区域内抗灾能力。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减灾信息图。编制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灾种区划、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形成自然灾害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报告。

县应急局

青神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

2022

二、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6.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现城市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开展沿山地震影响较大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作。严格执行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等级,相关新(扩、改)建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及岷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重点对威胁集镇、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1)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升级改造面向县级部门、乡镇(街道)二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合理调整和布局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对要素不完善的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在地质灾害防治区、人员密集区布设小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保障能力。以现代化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能力,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中心、人影作业装备体系、智慧化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建成2个以上标准化作业点,进一步提升人影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和安全作业能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气象服务平台与气象业务应用系统、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2)地震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地震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完成强震台、测震台、物理台等地震监测台站数据统一管理和直观展示的地震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布式监控,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互联互通、无缝对接。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3)防洪度汛工程。一是实施堤防工程,加固堤防11.92km以上,整治河长23.34km以上,综合整治工程估算总投资5.957亿元以上;二是实施水库除险加固。计划整治病险水库2座以上,估算总投资0.119亿元以上;三是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2处以上,共计进行综合治理7km以上,估算总投资0.23亿元以上。

(4)森林防灭火基础工程。持续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航空消防取水点2个、直升机野外停机坪1个、防火通道20公里以上、防火隔离带100公里以上、预警监测等“人防、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并新建森林防灭火前端监控点10个,初步形成对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全覆盖。建设以森林防火为主的“智慧林业”综合监管平台。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应急局、县林业园林局、县气象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三、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工程

7.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工程。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0—2022年)。突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行业、消防、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文化旅游、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动“三员点名”工作扎实深入开展,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和坚决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合理规划城市能源储存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储配送企业等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安全防护距离。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持续推进高风险岗位“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强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智慧工地”在建筑施工行业的运用,开展工程施工损坏地下管线专项整治。启动建设中岩寺摩崖造像安防工程,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消防提升改造。

县经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旅局、县应急局

县发改局、县民政局、眉山市青神生态环境局、县文广旅局、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8.交通运输畅通工程。优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新建成乐高速青神(观金)互通与锦绣大道连接线4.5公里;力争开工建设S103线、S307线、S401线青神段新建或改造;新改建产业路、旅游路123公里;积极推进天府青神港及旅游码头项目建设,新建12个泊位;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0座,新建岷江三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建设,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条件,增强青神道路、水上交通的畅通和安全保障能力。

9.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防洪排涝水系建设工程1.1公里;新、改、扩建市政道路8.9公里;实施鸿化堰城区段综合整治4公里、雨污混流管网改造28公里等项目,提高城市应对灾害能力。

三、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工程

10.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程。持续开展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天然气、电力、给排水、公路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安全风险电子分布地图。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城市安全风险源清单,编制发布并实时更新城市安全风险报告。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管控。

县安办

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教体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消防救援大队等县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11.城市体检。按照突出重点、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的原则,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开展城市体检。

县住建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2.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城市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填补乡镇市政消防基础设施空白点,“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市政消火栓100个、取水平台1处以上、消防水池10个、配备登高车1辆、新(改)建27个微型消防站。

县应急局、县消防救援大队

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

2025

13.消防救援队伍培训基地工程。强化消防救援队伍培训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训练场及训练设施,以满足全县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他应急救援队伍集中轮训教学、住宿、生活及消防车辆停放、装备、药剂等应急物资存放功能需求,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强化消防站、队建设,按照乡镇一级消防站标准建设汉阳消防站。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4.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突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全县7个乡镇(街道)基层应急队、58个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实施综合性消防救援装备现代化工程,升级个人防护装备,补齐更新通用救援装备。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消防站、队达标建设;充实消防队伍、优化消防人员结构。

(2)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装备配备。按照国家标准规范,通过联合训练演练,配备物资装备等引导支持建成1支县级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提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完善集值班值守、信息处理、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指挥场所及配套设施。

县消防救援大队、县应急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2

五、综合应急保障工程

15.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县、乡镇(街道)二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规模。按国家标准完善县综合物资储备库,实现重点监视防御区域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每个村(社区)配备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

(2)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构建基于多方面参与、多领域融合的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对应急物资的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集成;汇总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协议储备等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形成县、乡镇(街道)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

县发改局

县经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局、县林业园林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五、综合应急保障工程

16.应急通讯保障工程。建设应急指挥专网,构建市、县上下贯通,应急管理部门、涉灾主管部门、重点救援队伍横向互联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应急指挥无线通讯系统,建设动中通卫星系统和高通量卫星通讯系统,搭建应急专用卫星网络;推动动中通卫星指挥车配备,配置应急专用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建设卫星通信远端站,实现关键场所应急通讯信号覆盖;建成应急指挥可视化融合平台,加强重点应急救援队伍卫星便携终端配备,提升可视化指挥、卫星通讯和窄带通讯能力。建设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和极端灾害情况下通信畅通。乡镇(街道)卫星通讯电话配备率100%。

县应急局

县经信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17.紧急运输调运配送建设工程

(1)建立应急物资运输路线“一张图”,形成网格化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全县全覆盖,确保应急物资运输到达时限30分钟。

(2)提升交通应急保通能力。依托公路养护队伍、道路建设单位等建立交通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储备公路抢通保通重要战略战备物资,强化交通应急保通能力。

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六、应急社会动员工程

18.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利用学校、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在自然灾害多的地方,建设具备应急指挥、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应急避难设施管理办法,设置统一、规范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应急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六、应急社会动员工程

19.安全应急教育体验场馆。建设应急综合宣教体验场馆、科普基地、防灾减灾主题公园等应急教育基地。按照每百万人口应建设2.5个应急体验场馆的标准,全县统筹建设1个应急综合宣教体验馆或1处科普基地,面向公众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自救互救体验。启动建设青神县红色西山研学基地建设项目(二期),打造青神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大楼、安全应急综合楼、全省标准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到2025年,争创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1家;建设防灾减灾主题公园、主题车站或主题广场1个以上。

县应急局

县住建局、县文广旅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20.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工程。新创建2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多灾易灾城乡社区配备2名以上灾害信息员。

县应急局

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21.基本应急物资末端储备工程。引导家庭配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建立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和特色行业基本急救设备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备率达到100%。

县应急局

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健局、县红十字会等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2025

22.公共应急广播系统。规划建设县应急广播系统,新建1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套信息安全系统、1个传输覆盖网、7个乡镇(街道)及58个行政村的各类应急广播终端设备。开展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确保应急广播系统能正确使用。

县文广旅局

各乡镇(街道)

2025


上一条:关于印发《“十四五”综合运输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