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政务公开 >> 履职依据 >> 县政府文件 >> 正文

青神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府发〔2022〕14号

  
日期:2022年12月16日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各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青神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神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2日

青神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二○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前 言 6

第一章 发展基础 7

一、发展成就 7

二、主要问题 11

三、机遇挑战 1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8

第三章 优化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22

一、融入成渝“一廊一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22

二、支撑市域“一核一带两区”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22

三、构建县域“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23

第四章 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24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24

三、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5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5

五、统筹推进文明旅游工作 26

第五章 完善现代文化事业体系 28

一、保护传承青神优秀传统文化 28

二、创新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28

三、提升文保事业发展水平 29

四、加强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29

第六章 打造现代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 31

一、培育“品质新潮”文旅主要产品 31

二、规划“特色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32

三、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33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34

第七章 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系 36

一、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36

二、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6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7

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 39

第八章 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40

一、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40

二、促进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41

三、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 42

第九章 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 43

一、健全文旅产业要素体系 43

二、构建“快达慢游”文旅交通网络 44

三、完善“智慧共享”文旅公共服务 46

第十章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49

一、以节事活动为重要载体,完善文旅互动体系 49

二、以区域合作为重要平台,展现青神多元魅力 49

三、以新媒体为主要方式,拓展营销渠道 50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51

一、加强统筹协调 51

二、完善要素保障 52

三、规范综合管理 54

四、强化保护发展 54

五、保障规划实施 55

附件:青神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库 56

前 言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文化消费、全民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青神是蜀王蚕丛故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和初恋之地,县境内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有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文旅资源富集,既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又有风土人情、灿烂文化,文旅融合优势明显。

为突出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四川省最美岷江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示范带,依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眉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青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结合青神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将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县牢牢锁定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目标,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推动文旅融合、文旅共兴,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旅游产业兴旺发达,文旅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394.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5亿元,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155.04%、144.3%。

(一)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青神县文化旅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把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力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召开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加大文化旅游工作的考核权重,形成了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旅工作格局。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青神县全域旅游暨岷江旅游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文化旅游业全局性发展规划,以及国际竹艺小镇、斑布小镇等10余个专项规划,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做活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定》《加快建设岷江旅游经济带的决定》《青神县“扶持跟着项目走”实施办法》《青神县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等政策措施,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四是重振疫后信心。出台22条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政府帮扶送“春风”、行业互助度“寒冬”、企业自救振“雄风”等行动,推动疫后迅速恢复文化旅游市场生机,重振我县文化旅游市场信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公共文化阵地广泛覆盖。县“四馆一中心”提档升级,县图书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县文化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10个、58个村(社区)完成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8%。二是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展“青神文艺名家”培育工程,评选出“文艺名家”10名;建立群众文艺队伍80余支,培育文艺骨干1200余人、文艺指导员40余人、乡土文艺能人20余人。三是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十三五”以来,组织送文化文艺下乡演出2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00余场,儿童剧、红色话剧进校园义演,连续5年举办“竹乡大舞台”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我县群众文化主题活动响亮品牌。四是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推出小品《青山恋歌》《光辉灿烂照西山》《婆媳关系》《西山光辉》《竹乡小丫》《红色西山》,四川清音《五月花开》,莲箫舞蹈《中岩风》,三句半《禁烧秸秆就是好》,快板《七五普法》,舞蹈《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本土原创节目。五是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每年开展文化执法技能大比武活动,开展节假日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娱乐场所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扫黄打非、扫黑除恶、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治理等行动,极大的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

(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扎实有效。

始终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是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非遗资源调查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县共保存有不可移动文物13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75处;有馆藏文物364件(套),其中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121件(套),未定级文物230件(套)。编制国保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瑞峰崖墓群文物保护规划,划定了中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牛屁股山崖墓群列入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近年来无重大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事件发生。二是传承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成立岷江文化旅游研究会,将青神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与青神竹编技艺、瑞峰龙舟节、捻条画、汉阳杆秤、牛儿灯等国家、省、市非遗串联成线,促进文化旅游相融相促。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非遗项目26项;有非遗传承人60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市级14名,县级42名。“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青神竹龙”成功申报为“最长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青神竹桶”成为北京世园会中外领导人“共培友谊绿洲”植树专用桶,“青神竹旅”入选四川十条“非遗之旅”精品线路。

(四)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建成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成功创建为AAAA级景区,汉阳湖景区成功创建为AAA级景区,红色西山和椪柑产业园正积极创建AAAA或AAA级景区。依托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等一批文旅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竹艺水乡、茶语原乡、椪柑现代农业园区等田园综合体。二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全域推进“竹里青神·安逸乡村”全面振兴,依托“两水一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原南城镇、瑞峰镇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甘家沟村、中岩村、兰沟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兰沟村成功申报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际竹艺城旅游服务中心成功申报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甘家沟椪香园、万沟茶语原乡、汉阳湖景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三是文旅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建成鸿化驿站、国际竹艺城、汉阳湖等游客接待中心。主要景区(景点)均建设配套了数量充足的景区导视系统、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83座,其中A级旅游厕所19座。大力推进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品牌创建,全县共有四星级酒店1家、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乐21家、民宿达标户5家、东坡竹宴特色菜品36道、省市县优秀旅游商品15种。四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出“2+X”研学旅行路线。面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开设东坡初恋·浪漫爱情、东坡文化体验之旅、竹编文化体验之旅等精品旅游和自驾线路。汉阳湖忆村、竹里院子、竹里巷子、唤鱼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竹里萤光东坡恋”引爆文旅夜经济。

(五)文化旅游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以竹为媒、联通世界,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将青神竹文旅产品推向国际。成功举办“椪柑节”“龙舟节”等会节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广交会、深圳文博会、非遗节、旅博会、西博会。选派竹编大师到国外交流传播,与马来西亚共同发起竹艺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举办“成都以南·竹乡青神”等文化旅游营销宣传活动,在峨眉象城文旅一条街开设青神文旅宣传专营店,接待国内外游客和采购商150余万人次。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六个一”工程;开辟“青神文旅”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拓展线上线下旅游营销路径;拍摄制作青神城市形象宣传片,编印出版青神形象宣传画册、邮画册,征集、录制青神系列歌曲,有力地提升了青神文化旅游特质形象。

二、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资源转化度不高,文旅资源挖掘不充分。

一是文旅资源未能转化为特色产品。文旅资源开发方式较为粗放,缺乏深度和广度,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够。产品以传统的观山赏水、走马观花为主,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二是文旅产品未能形成知名品牌体系。我县尚无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缺乏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旅游品牌。缺乏有市场有盈利点的两日游、多日游精品旅游线路,过境游多,过夜游少。三是文旅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文艺精品。我县专业文艺演出机构、艺术团体等市场化文艺载体发展缓慢,创作题材和形式单一。

(二)文旅融合度不高,支撑作用彰显不充分。

一是领军文旅企业不足,带动性不强。我县文旅产业呈现“少、小、散、弱”的特点,整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文旅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周期长。文化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融资较为困难。缺乏重大文旅项目。三是文旅融合程度不高,创新性不足。全县文化类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业等传统行业,缺少会展、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旅游类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传统,部分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二次消费较少。

(三)消费舒适度不高,服务体系构建不充分。

一是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不完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艺院团发展滞后,文艺演出场馆缺失,全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场馆面积不达标、等级低,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二是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交通、游客咨询服务体系、自驾车营地、休憩服务站、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等服务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散客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景区智慧服务较为初级,难以将游客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四是文旅消费载体不足。城市文旅公共空间不足、群众和游客参与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旅游消费。

(四)协调发展度不高,发展合力整合不充分。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各乡镇(街道)文旅发展理念、资源条件、文旅基础设施配套有差异,造成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二是要素供给不平衡。对文旅项目建设、文化旅游企业创业扶持、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人才引进与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还需提升。

三、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发展机遇。

1.从全民旅游浪潮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正逢其时。当前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常态和“刚需”,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国民人均出游3.7次,出境游人数逼近1.5亿大关,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亿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业发展正在发生“四个转变”,即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从景区游向全域游、生活游转变,从团队游向自助游、深度游转变,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品质游转变。只有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才能用好文化这个最好的旅游资源、激活旅游这个最广阔的文化市场。

2.从省市发展战略来看,文旅融合发展其势已成。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要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翻开了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市委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谋划部署了眉山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对青神县提出了“做好竹文章”的要求,释放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坚定决心。

3.从各级扶持政策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到位。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此外还有文旅品牌培育扶持、旅游项目优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同时,对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创建AAAAA级景区、国家级度假区,还有300—500万元的奖补。

4.从青神发展位势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机遇难得。青神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成都都市圈规划的核心区,天眉乐高速在青神设置三个互通将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全域进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依托“水+竹+文”为主题的内核资源,形成与成都、乐山的错位发展,融入大峨眉旅游区、大成都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成德眉资同城化旅游圈等。

(二)面临挑战。

1.外部竞争逐渐加剧。青神位于大成都、大峨眉两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黄金通道上,周边市场的“虹吸效应”将对青神形成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眉山市东坡文化资源一脉相承,各区(县)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青神比较优势不突出,洪雅创成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坡创成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仁寿、彭山引入乐高、恒大等大型文旅项目,丹棱正全力打造全域国家乡村公园,必将对青神文化旅游业带来严峻挑战。

2.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文化旅游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新生代、高学历人群逐渐成长为旅游消费主力,以行程定制化、需求个性化、体验精致化为特征的旅游“小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文化旅游已经不能再满足消费者需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逐渐受到青睐。

3.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需正确处理。青神拥有青神竹编、瑞峰端午龙舟节等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瑞峰崖墓群、中岩寺摩崖造像等59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旅游发展最独特、最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从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角度来看,拥有历史沉淀的文化旅游项目价值巨大,但如何做好保护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应逐步在实践中形成政策性扶持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处理好旅游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4.新冠疫情对文旅行业影响较大。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文旅产业是受影响最大,损失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20年疫情期间,我县全面关闭景区、文化娱乐场所,取消群众性文化活动、旅游节会活动。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用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但从现实情况和专家预测来看,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强力刺激且时间较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做小巨人”的新时代青神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弘扬东坡文化为核心,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兴业,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新时代文化旅游强县,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全力做好“生态+”文章,以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行“旅游景区生态化”“文旅产业生态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消费生态化”等措施,形成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文旅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能力。

──坚持全域共享。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全面推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各行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打造综合性、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统筹改善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文旅融合为路径,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与体育、农业、水利、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拓展文旅发展空间,催生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文旅消费新热点,增加文旅消费市场有效供给。

──坚持创新引领。创新产品业态,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创新技术手段,将5G、VR等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的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构建创新的资源观、市场观、要素观和产业观,推动文化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把青神建设成为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岷江文旅融合示范带、成都都市圈和大峨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全面构建“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青神文旅供给力、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2026年,东坡文化“青神载体”全面呈现,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到4个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形象定位。

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

(三)具体目标。

──实力更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5年,力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青神“五大文化”影响力、青神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结构更优。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行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品质更高。建成岷江旅游经济带、提升国际竹艺城等核心旅游景区,生态文旅精品大幅度呈现。文化旅游生产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更加健全,高品质、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品质明显提升。

──氛围更浓。县域文化旅游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文化旅游空间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塑造高端文化旅游新场景,提升文化和旅游会节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区域知名的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更加繁荣,消费活力更加强劲。

──环境更好。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既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意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能审慎有效、防范风险。用足、用好上位政策,文化和旅游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影响更大。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能力大幅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区域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

专栏1青神县“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0年

2025年

属 性

文化指标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64

5

预期性

文艺名家

10

15

预期性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场/年

40

45

预期性

旅游指标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0

1

预期性

省级旅游度假区

0

2

预期性

国家A级旅游景区

3

5

预期性

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

2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全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第三章 优化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成渝“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全力支撑眉山市“一核一带两区”文旅布局,着力构建县域“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融入成渝“一廊一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横向“一廊”:深度对接成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度融入“大峨眉”“大遗址”“大竹海”“大长征”建设。积极对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联动成渝地区主要城市开展特色线路共建、营销推广共建、服务标准共建、旅游客源共享、旅游数据共享、智慧网络共享。

纵向“一带”:深度融入成眉乐黄金文旅经济带。利用青神县廊道驿站的区位特色,积极培育和放大青神文化旅游产品优势,完善岷江旅游、文化体验、网红打卡、特色美食等产品体验。对接成眉同城交通发展,促进交通枢纽中心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变,融入成都、乐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系。

二、支撑市域“一核一带两区”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落实眉山市“一核一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依托岷江两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岷江文旅宜居度假带为总览,内优外联,全力打造岷江流域都市圈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经济区。提炼一批彰显竹编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等青神文化元素的符号,纳入城市、城镇、乡村规划之中,重点打造岷江水上之旅、历史文化之旅、红色研学之旅、竹艺特色之旅等业态,全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竹艺名城。

三、构建县域“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全面树立并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县域“一城引领、一带聚联、全域融合”空间布局,构建“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带:最美岷江文化旅游示范带。依托岷江流域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沿岷江串联中岩寺、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汉阳水府、红色西山、甘家沟—蚕丛农桑文化景区等核心景区,建设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示范带。

六区:围绕“东坡躬耕”主题,建设高台农耕体验区;围绕“东坡养生”主题,建设白果生态康养区;围绕“东坡初恋”主题,建设瑞峰古风宋韵体验区;围绕“东坡出川”主题,建设汉阳古镇休闲度假区;围绕“东坡家风”主题,建设青竹街道唤鱼公园城市文化展示区;围绕“东坡与竹”主题,建设青神竹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区。

专栏2弘扬东坡文化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主要目标

加快建设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聚力建设岷江文旅融合示范带。通过五年努力,把青神建设成为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岷江文旅融合示范带、成都都市圈和大峨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全面构建“一带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青神文旅供给力、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2026年,东坡文化“青神载体”全面呈现,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到4个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第四章 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传承发展青神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

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着力拓展“大爱青神”志愿服务。打造“青神榜样”道德实践活动品牌,强化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青神好人”等典型选树宣传。深化“书香青神·全民阅读”活动。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

三、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孝善和俭”道德传扬等活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褒扬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事迹,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全面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配齐配强乡村基层宣传工作队伍,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和公共数字文化整合创新等工程,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馆改扩建并创建为二级馆,加快县图书馆提档升级,打造唤鱼公园滨江文化阵地。高质量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体、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乡镇数字电影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在商业街区、楼宇商圈、社区街道、文博场馆、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景点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休闲轻食等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把县融媒体中心逐步建成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智慧广电、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大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错延时开放和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造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文化文艺队伍,深化送文化下乡、“竹乡大舞台”、元宵灯舞巡游、端午龙舟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五、统筹推进文明旅游工作

强化文明旅游宣传引导、主题实践和示范引领,大力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绿色出游、餐桌文明,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为促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文明提升工程夯实基础。将文明旅游工作纳入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进行监督实施。广泛调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游客积极性,增强参与认同度,形成文明旅游氛围。通过网络平台、讲解服务等多渠道开展文明旅游提升。

专栏3社会文明促进重大任务

1.加强“四史”教育。围绕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青神篇章。

2.文化旅游志愿队伍建设。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导向,以文化旅游行业单位、文化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为依托,大力组建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支教、文明旅游、应急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注册不少于2名、1名文化和旅游志愿者。

3.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新增、改建、扩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融媒体中心、工人俱乐部(文化宫)等文化场所,创建一批乡镇综合文化体等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智慧广电、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深化送文化下乡、“竹乡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4.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按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要求与评价》(LB/T 075—2019),积极推动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单位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第五章 完善现代文化事业体系


一、保护传承青神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青神特色文化内涵和优势文化资源,以竹编文化、红色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为主要题材,集中打造一批青神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包装提炼一批城市宣传语、宣传片、短视频、微电影等文艺作品,全方位展示青神文脉。丰富东坡文化、苏母文化内涵,推动“东坡初恋地”向“少年东坡地”升级,把苏母文化打造为青神新的文化名片。挖掘竹编、东坡等人文内涵,在城市街道、建筑、社区植入本土文化元素,打造“新八景”,延续青神文脉。加强文物保护、文化保护、遗址保护,强化古寺庙、古建筑和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中岩景区、汉阳古镇等文物古迹保护和修复,加快文物博物馆建设。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积极推进青神竹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国际竹艺城、云华竹旅两个省级非遗研学基地,做好竹编非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扶持与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营造尊崇英烈社会氛围,建成青神红色西山革命纪念馆。

二、创新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动影视、音乐、演艺和创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强竹编和东坡两个文化IP,推动文化旅游业向休闲、度假、康养等产品多元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加快竹编产业示范园区、国际竹文化中心、竹艺培训基地巩固提升,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三、提升文保事业发展水平

完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实施一批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开展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定工作,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加强县级文物行政执法督察,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织牢文物安全保护网。加强对考古出土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推动建设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文物知识。加强红色西山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完成中岩寺摩崖造像等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永续留存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提高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

四、加强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充分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加强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记录,争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加强与国内知名的文化、文物相关单位和创意设计公司合作,对“青神竹编”等有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单品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全力做好汉阳古镇保护和文旅开发。提升非遗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在传统节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实施“互联网+文化遗产”工程,提升文化遗产科学利用数字化水平。

专栏4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任务

1.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程。加强中岩景区、汉阳古镇等重要遗址研究和保护,推进青神竹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国际竹艺城、云华竹旅两个省级非遗研学基地,做好竹编非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加强对牛儿灯、川剧、清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展演、宣传普及推广;加快红色西山研学基地建设。

2.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丰富竹编文化、红色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内涵,开展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包装提炼一批城市宣传语、宣传片、短视频、微电影等文艺作品。

3.文艺名家培养工程。加强新时代文艺领军人才培养,举办文艺人才培训班,培养选拔一批创作、表演、管理等领军人才。以“结队传艺、比武竞艺”为重要途径,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文艺骨干培养培训和宣传展示。培育乡村文艺能人100名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名以上,建立业务文艺骨干演出团队10支以上。

4.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工程。健全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增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能力。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机构旧址和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实施文物数字化建设工程,提升科技对文物修护保护支撑能力,加强文物展示利用数字化水平。力争创成2个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示范项目。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动“青神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

第六章 打造现代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


一、培育“品质新潮”文旅主要产品

抓住成眉岷江旅游经济带规划建设契机,通过岷江文化旅游示范带,串联汉阳古镇、汉阳湖度假区、中岩景区、白果新城、竹里萤光等项目,着力打造苏母文化、东坡初恋文化、诗书文化、竹编文化体验区和美食文化休闲区,为城市发展提供活力和后劲。

(一)岷江水上之旅。

依托40公里岷江生态水岸资源,招引知名文旅企业,建设白果新城、汉阳古镇等八大特色文旅组团,开发岷江水上运动、游乐项目,建设汉阳湖休闲度假区和虎渡新城等项目,每年开展国家级或省级水上运动赛事,力争成为全省龙舟赛永久举办地。

(二)文化研学之旅。

竹编文化之旅。深化国际竹艺城建设,建好竹里系列项目,完善竹编研学游、熊猫亲子游、竹里萤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创建全国研学教育基地。

红色研学之旅。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全面提升红色西山,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蚕丛文化之旅。依托蚕丛祠、祭祖广场、青衣湖、青衣广场、青神博物馆等,主打成都、眉山及四川省内的川人市场。

东坡文化之旅。支持中岩寺创建AAAA级景区,依托中岩寺、德云寺等资源,主打对东坡文化感兴趣的市场。

(三)居家亲子乡村体验游。

提档升级椪柑现代农业园区、茶语原乡等田园综合体,加强与周边乡村整合打造,形成“景区+乡村”特色的乡村体验游产品,复合亲子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农场、特色民宿等业态。打造一批乡村科普园,以乡村为载体,围绕周边特色打造乡村博物馆、绿色学校等科普产品。

二、规划“特色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一)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水”之旅。

粤江水镇—唤鱼公园—江湾神木园—国际竹艺城—虎渡溪(白果新城)—中岩景区(晒网坝)—瑞峰古镇(龙舟体育运动基地)—瑞峰汉崖墓—汉阳湖·忆村—汉阳古镇—平羌三峡

2.“文”之旅。

306文创康养—709文创康养—竹艺小镇—江湾神木园—中岩景区—汉阳古镇

3.“竹”之旅。

斑布园区—竹艺小镇—天池尖山森林公园

(二)三条旅游环线。

以青神城区为核心和起点,依托四条大道(成乐高速、天眉乐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岷东大道)、三座大桥(岷江二桥、虎渡溪大桥、汉阳航电大桥),设计三条旅游环线。

1.北部旅游环线。

青神城区—江湾神木园—蚕丛大桥——甘家沟—玉蟾寺—橘香渔歌—岷东大道—季时坝大桥—滨江大道—黑龙湿地—709文创康养—鸿化驿站—306文创康养—青神城区

2.南部旅游环线。

青神城区—竹艺小镇—晒网坝—瑞峰古镇—龙舟水上运动基地—滨江休闲绿道—汉崖墓—汉阳湖·忆村—汉阳古镇—平羌小三峡—德云寺—中岩景区(天池尖山森林公园)—虎渡溪—蚕丛大桥—青神城区

3.西部旅游环线。

青神城区—蚕丛大道—斑布园区—红色西山—高铁站—茶语原乡—思蒙河滨水运动休闲带—竹艺小镇—城南半岛—晒网坝—虎渡溪(芙蓉春岸)—江湾神木园—青神城区

三、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全面对标创建标准,加快补齐短板,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青竹街道、瑞峰镇、汉阳镇争创“天府旅游名镇”,青竹街道兰沟村、瑞峰镇中岩村、汉阳镇场镇社区、高台镇百家池村争创“天府旅游名村”,竹里院子、汉阳湖·忆村争创“天府旅游名宿”,青神竹编、斑布纸争创“天府旅游名品”,汉阳鸡、青神竹宴、青神橘宴争创“天府旅游美食”,培养支持本地导游参评“天府旅游名导”。大力推动旅游景区创A升A步伐,推动中岩景区、唤鱼景区、红色西山和椪柑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AAAA或AAA级景区。提升优化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汉阳湖景区等AAAA、AAA级景区质量。推动青神湖旅游度假区、国际竹艺城旅游度假区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提升红色西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质量,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相融合。支持瑞峰镇打造生态文旅名镇,支持汉阳镇打造历史文化名镇。

专栏5 精品旅游品牌打造重点任务

对标《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等文件,将文化内涵、生态特色融入景区和度假区创建与提升中,提升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品质。

──重点培育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

AAAA景区:中岩景区、汉阳古镇

AAA级景区:柑林橘海景区、唤鱼景区、红色西山

──重点培育的旅游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国际竹艺城旅游度假区、青神湖旅游度假区

──重点培育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岩景区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文化和旅游作为重振乡村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推广“乡村旅游+文创”“乡村旅游+度假”“乡村旅游+非遗”“乡村旅游+康养”等新模式,实施乡村旅游集聚发展战略。以打造县域乡村旅游品牌为统领,开展乡村基础和服务设施“旅游功能化”建设,在重点旅游村镇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发展质量专项综合试点。培育引进乡村旅游企业、农业大户,开发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有序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建设,打造集文化旅游、康养度假、农创与文创为一体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

专栏6旅游村镇培育工程

推动乡村旅游扩容升级,体现乡土风情,统筹乡村旅游村镇创建,着力形成“5个重点旅游镇+6个重点旅游村”为主体的格局体系。

1.5个重点旅游镇。青竹街道、西龙镇、高台镇、汉阳镇、瑞峰镇。

2.6个重点旅游村。瑞峰镇中岩村、汉阳镇场镇社区、西龙镇万沟村、白果乡甘家沟村、青竹街道兰沟村、高台镇百家池村。

第七章 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系


一、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国际竹艺城,积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争创四川省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和效益提升作用,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云旅游、云直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大力支持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积极引导文旅企业、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拓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推进文创产业发展。

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优化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加强县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惠民措施。

二、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提高项目招引水平。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是抓重点,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效应,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的16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紧盯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名企500强,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招商对象,靶向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品牌影响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大企业、大项目。着眼国内,放眼国际,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调研,学习其招商引资的新经验、好做法。积极参与项目推介,通过座谈、联谊、主题推介等形式,展示青神各具特色的文旅项目。

做好项目投运和动态管理。把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作为撬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杠杆,强化重点文旅企业、文旅项目“一对一”辅导,实现重点文旅项目动态化管理和服务。坚持“清单制+会商制”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重点文旅项目挂图作战,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建成项目如期运营。实施项目红黑榜督查通报机制,全过程跟踪文旅项目的引进、建设、投用和管理。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中岩景区保护利用开发、汉阳古镇、岷江青神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与投运,形成文旅产业集群发展。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文旅+”和“互联网+”战略,依托特色文旅资源,强化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资源产品化和产业化。

文旅+康养。依托岷江文旅经济带和306、709文创康养两大核心区块,引入知名医疗机构,整体开发运营集康复护理、保健疗养、休闲养老于一体的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疗养、避暑养生等业态,建设集康复疗养、商务会议、水上游乐为一体的养生度假产品。

文旅+商贸。整合利用现有和拟建的商业设施,顺应当下沉浸式体验消费需求,导入体验性餐饮、购物、娱乐业态,推动主客共享,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发展格局。以县城和滨江新区为核心,形成集商贸、购物、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商贸休闲街区和专业商贸综合基地,推进从休闲购物向专业商贸的纵深式体验转变。加大对青神老字号商品、特色文旅商品的宣传。推进旅游商品与文创结合,鼓励新型市场主体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在青神游客集散中心、交通驿站、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地建设旅游商品专卖店和品牌折扣店。

文旅+体育。构建体旅产业体系。将岷江山水资源和现有体育赛事、民俗运动与旅游充分融合,构建体育运动休闲体验及赛事观赏、体育旅游商品等一体的体旅产业链。培育龙舟节等一批知名体育节事。

文旅+农业。以农旅共兴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菜园、果园、茶园”向“生态庄园”转型。提升农(林)业生态特色景观,依托竹林、茶山、稻田等农业生态景观,开展景观农业观光、茶山摄影、竹林观光等生态特色产品。推进农业休闲项目建设,开展水果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农场、特色民宿等旅游休闲项目,创建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科学种植、农业科普等研学旅游活动。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农特产品和农业文创商品,举办青神品牌农产品展销会、农业休闲旅游节,提升青神竹编、青神椪柑、青神茶叶等农业公共品牌影响力。

文旅+教育。持续开发竹文化、红色文化等青神特色旅游线路,持续培育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按照研学旅游发展要求,争创成为省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3处。

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

深入挖掘青神特色文化,打造竹博会、萤火虫观赏季、东坡初恋地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研发竹里、萤火虫等一批文创产品,形成竹艺研学体验、红色革命教育、东坡文化寻访等一批旅游线路,创作歌舞演艺、精品文学、精品书画等一批文艺力作,创建特色旅游街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示范区、民宿示范区等一批文旅品牌。打造东坡文化、青神竹编、竹里萤光文创产品开发创新基地。

专栏7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全力推进东坡文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青神县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项目(一期)、白果新城、虎渡社区文旅融合项目(缤纷庄园)、水月楼旅游度假酒店项目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丰富文旅产品体系。

第八章 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一、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一)打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

优化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非禁即入”原则,特别是在文旅企业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营造各类文化旅游企业享受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促进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做强文化旅游支柱企业,支持云华竹旅、江湾神木园、青竹投、青文旅投等一批文旅企业做大做强。探索通过资源整合、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大型现代文化旅游集团。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文旅行业示范企业,类型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旅游客运等。对评为省、市文化旅游产业优秀龙头企业的,给予重点政策支持。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持续举办国际(青神)竹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文化旅游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使具有投资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文化旅游项目脱颖而出,帮助其实现资本和资源对接。加强引导小微文化旅游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在开展特色经营、创新产品特色、提升原创水平和科技含量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鼓励文化旅游产业众创空间建设,补齐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政策短板。推进农家乐、乡村民宿品质化发展,扶持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创意等类型的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知名酒店,提升旅游整体服务,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旅游小微企业。

二、促进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一)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顺应新时代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入挖掘全县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商业街品质化发展,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旅游设施、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业态,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一批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空间。鼓励兴办小剧场、实体书店等群众身边的城市文化空间,拓展文化旅游消费新空间。

(二)繁荣发展夜间文旅消费。

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文物单位延长开放时间,在重要时间阶段和传统节假日开放夜场参观,举办夜间文化旅游活动。培育以滨江新区为核心的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间消费业态,开发夜游岷江等项目,提升“竹里萤光”等服务品质,打造夜间文旅消费打卡地,推出夜游精品线路。

(三)完善文旅消费激励机制。

培育和引导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新型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眉山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榜”年度评选工作,推出一批影响力较强、口碑较好、有价值、可推广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重要展览展示活动,打造一批文化走出去品牌活动,提升青神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三、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强执法队伍和人才,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制定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加强涉文化旅游部门联合执法检查。运用“12301”旅游服务平台,“12318”文化市场热线服务以及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咨询中心等多种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文化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机制。开展文化旅游领域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切实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和游客合法权益。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人流、车辆、位置、环境等关键节点的全域全程全时可视化监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日文化旅游工作。

第九章 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


一、健全文旅产业要素体系

(一)加快建设精品特色化的住宿要素体系。

以村庄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产业为要素、岷江为纽带,依托历史村落、文化院坝、乡村故事、家乡名人和自然的原生态风貌,开启各具特色的品质民宿项目集聚化发展。县域北部以军工企业厂房为基础,打造以三线企业的文化项目为代表的文创艺术民宿集群;南部以竹艺小镇、汉阳湖·忆村为引领,岷江两岸建设一批高端精品民宿集群;西部以农业产业茶语原乡为支撑打造乡村特色民宿集群;东部以岷东大道为界,两侧建设以白果新城、粤江水镇、木言兰舍为代表的田园风情和农耕体验民宿集群,把青神打造成为川西南最美乡村旅游风景线。

(二)加快建设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购物要素体系。

构建多层级购物网络,建设多元化文旅商品专营店,力争全县各大超市、大型商场、主要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均设置青神旅游商品专营店、专柜,形成多层次、多点布局的旅游商品集散体系;建设线上线下购物体验平台,搭建青神旅游商品电商平台、建设O2O展销体验馆,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提供网上订购、支付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培育一批购物商品,成立青神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强与设计类高校、文创企业的合作,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研发设计传统物产、美食、文创产品、时尚工艺品等多品类、高品质旅游主题商品;推动青神竹制品、木制品等手工艺品的开发,对农优土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及精致包装。

(三)加快建设主题化诚信餐饮要素体系。

深挖青神竹宴、汉阳鸡等特色美食文化,以“健康、绿色、品质”为主题,建立餐饮诚信经营机制,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餐饮企业技术标准联盟,争创天府旅游美食品牌,培育“舌尖上的青神”旅游餐饮品牌;挖掘本土特色餐饮资源,扶持一批青神菜特色餐饮企业,培育一批知名青神特色菜品牌店。建立青神美食街区以及旅游区风味特色街区,设计青神美食手绘地图,打造青神美食旅游线路。

(四)加快建设休闲娱乐要素体系。

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与民俗娱乐,探索开展水幕秀、马拉松、音乐节等受青年市场欢迎的新兴娱乐活动。开发夜间娱乐,延长消费时间,在县城建设夜间美食街和夜市,在主要景区景点引入灯光秀、夜间娱乐等活动,打造夜间集市。

二、构建“快达慢游”文旅交通网络

(一)构建立体的外部交通。

全面建成成乐高速扩容及青神连接线、天眉乐高速、岷江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G245工业开发区段项目;加快推进天眉乐高速青神段、天府青神港及旅游码头建设;力争成绵乐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成都至乐山S16市域铁路延伸至青神;积极争取青神港至成昆铁路货运专线(园区铁路货运专线)纳入国省规划并启动建设,加快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形成立体化的外部文旅交通网络体系。

(二)畅通便利的内部交通。

以岷东大道、成乐高速为轴线,推动县域内部交通改建工程建设,提升县域内通景公路等级,沿岷江旅游经济带将八个文旅组团串连起来,实现向各景点的辐射与联通。完善以两轴为核心的慢行系统,建设慢行绿道等设施;以岷江旅游经济带为依托,推动水上航线的建设;打造基于高速交通的全域自驾旅游服务系统,达到“快旅慢游”的目的。重点推进中岩寺—尖山森林公园旅游干线公路、中岩寺旅游东线、斑布竹纸大道、国际竹艺城旅游环线、竹林湿地至G245连接线、青神县现代农业椪柑产业示范园区旅游环线、原黑龙镇省级农业综合项目旅游道路、万沟村百亩茶园旅游环线、山水天香农旅生态园旅游道路、海棠竹溪旅游道路、平羌小三峡—汉阳湿地公园旅游道路等旅游公路项目实施。

(三)健全旅游交通换乘体系。

推进青神旅游综合集散中心建设,打造为青神文旅迎客厅和集散换乘窗口。依托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系统项目,逐步建设全域公共站点和旅游专线巴士,实现县城到县内主要景区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景区之间、景区与主干公路之间“零换乘”。建立县文广旅局与县交通运输局公交调度的机制,根据工作日、周末、黄金周不同时间段的客流情况,合理增加旅游旺季公交班次。加快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在主要的交通换乘点建设自驾车营地,拓展成乐高速服务区、鸿化驿站等旅游服务功能。做好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通景旅游道路和自驾游线路旅游交通标志标识,构建快速换乘、出行便捷、通达顺畅的旅游交通换乘体系。

三、完善“智慧共享”文旅公共服务

(一)旅游集散系统建设工程。

构建全域旅游集散系统。加快建设以旅游接驳、旅游换乘、信息咨询、餐饮购物、旅游投诉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覆盖全县的“1+3+N”的青神全域旅游三级集散体系。发挥青神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打造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一站式旅游产品销售与服务区,逐步提供自驾停车、中转换乘、餐饮住宿、汽车租赁、问询预定、医疗救助等功能。建设晒网坝、竹艺小镇、蚕丛大庙3个旅游集散次中心,减轻城市压力而增设的旅游集散与服务点。布局N个三级集散服务点。

打造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手机为主要交互终端,通过智慧化设施安装、虚拟旅游设施布局、全县大数据中心接入等方式,将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为多信息接收、自媒体传播、虚拟化体验、大交通对接、大数据采集处理等为一体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的地方旅游智慧中心。

(二)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工程。

加强5G智慧旅游覆盖。优先在文旅产业开展5G应用,加快推进国际竹艺城、中岩风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5G网络覆盖,逐步实现全县文旅产业5G网络全覆盖,奋力打造眉山市宜居宜游智慧旅游先行区和5G应用示范。

完善5G智慧旅游管理。依托“智慧青神”推进文旅数据平台的融合,整合交通、商务、市场监管等涉旅部门的数据资源,推进景区、交通、客群等涉旅数据的接入。运用5G前置化场景捕捉技能,建立容量管理、应急管理、安防管理、电子票务、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统计、监控、调控等管理功能,助力企业数据共享和智慧营销。

优化5G智慧旅游服务。打造以“一部手机游青神”为核心的对外信息服务平台,整合“锦绣青神”公众号功能,通过青神官网、官微及时准确发布旅游信息,植入全轨迹、全媒体的5G+社交分享功能,提供交互式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整合青神所有涉旅企业,陆续将旅游产品排版上线。制作青神旅游VR宣传片,强化智慧旅游宣传;建立线下5G+AI旅游服务、AR辅助讲解、AI游记助手等旅游服务体系。

增加5G智慧旅游体验。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体验,建立包含智慧租车、智慧骑行、智慧标识导向、停车诱导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加强文旅业态智慧化体验,以酒店、饭店、景区、旅行社、乡村为主体,推广景区刷脸入园、酒店30秒入住、饭店智能点餐等,增设AR交通导览、AR互动、云端支付等体验功能;鼓励将5G+全景直播、5G+AR慧眼等沉浸式体验功能应用到文旅项目中。

(三)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完善旅游厕所布局。遵循“龙头项目及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布局3A级厕所,重要项目布局2A级厕所,支撑项目布局A级厕所”原则,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结合重点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深入推进“一厕一景”公厕样板工程。在各景区、集镇、交通节点、旅游村庄、餐饮点等实现旅游景区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

推进智慧公厕建设。引入信息通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传感传导等技术,实现厕位引导、客流统计、环境监测、水电控制、智能联动、刷脸取纸、紧急求助、反馈评价等功能。

专栏8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1.旅游食宿提升行动。力争五年内,全县至少建成1—2条旅游美食街(夜市),每年至少举办1次特色美食活动。全县新增2家以上三星级及以上星级旅游饭店,新增2家以上文化主题旅游酒店、6家以上等级旅游民宿。

2.旅游厕所提升行动。落实青神县“厕所革命”三年提升行动,建设符合A级及以上标准旅游厕所20座以上,3A级旅游厕所2座以上。

3.旅游交通建设行动。连接全县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道路达到3级公路以上标准。建设3个以上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旅游驿站,5条以上休闲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

4.智慧文化旅游体系建设。全县建成1个以上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1个智慧旅游乡村示范项目。3A级及以上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旅游区,全县主要乡村旅游片区5G和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第十章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一、以节事活动为重要载体,完善文旅互动体系

构建核心品牌活动系列。高水准举办“国际竹编艺术节”“元宵灯舞巡游活动”“瑞峰龙舟文化旅游节”“东坡初恋地旅游文化节”“椪柑旅游文化节”“古中岩老庙会”等品牌会节活动,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体验目的地强势IP品牌印记,提升青神文旅在川南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出不同主题的“青神文旅周”“青神文旅月”活动,通过旅游推广、文化演出、媒体宣传、图片展览等活动达到“感受青神文旅魅力”的宣传目的。

积极承办更高能级活动。积极争取澳门新濠天地娱乐场,手机赌钱游戏、承办或创办各种大型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活动期间加强高星级酒店相关会议服务功能,如视讯、同声翻译等国际标准服务。

打造四季乡村旅游节事。发挥乡村旅游参与能动性,打造“一镇一品”,形成全县开花的四季全时旅游节庆,推进节庆营销品牌化、主题化、体验化,带动整个青神与游客的大参与、大互动、大体验、大消费、大传播和深度体验。

二、以区域合作为重要平台,展现青神多元魅力

依托“大竹海”“大峨眉”“大遗址”“大长征”文旅联盟,融入成渝地区特色旅游环线。密切与乐山、峨眉、宜宾等地合作,推进青神旅游产品进入乐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等旅游景区。加强与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合作,推进产品融合、活动融合。深入与重庆武隆、大足等地,推动文旅成渝合作,促进区域文旅大融合。支持特色文旅商品开发、生产,持续推进青神文旅品牌进央视、进机场、进高铁、进知名旅游网站、进自媒体APP行动,构建立体营销体系。

三、以新媒体为主要方式,拓展营销渠道

注重新媒体营销。加强与主要客源地媒体联系,不间断地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报道。加强携程、途牛、美团等各类电商平台合作,推广青神旅游线路产品。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各类社交媒体、智能搜索引擎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大幅增加青神县旅游线上信息量,强化旅游网络营销力度,提高网络营销效果。

加强智慧营销。创新网络虚拟化体验营销、现实情景化体验营销等多种智慧化体验营销手段,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中心,优先在景区试点性开展智慧旅游营销。用“互联网+”理念与智慧化营销促进青神旅游市场拓展。

加强影视营销。加强与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投资、制作公司合作,鼓励并邀请一批影视文化企业剧组,来青神采点拍摄一批院线电影、网络电影,通过在影视作品和创意作品中植入青神元素,提高营销效果。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青神县文化旅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组职能,逐步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管理、综合协调、产业促进的主导地位,强化协调文旅、财政、住建、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教体、环保等部门的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平台管理机制,健全度假区、产业园管委会职能,加强人员配置,建立与所在乡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健全项目从招商、设计到落地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分析,对重要目标任务实时跟踪反馈;各部门、乡镇(街道)要落实专人负责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建立考核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制度,推进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把文旅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优化各乡镇(街道)的差异考核,适当提高旅游发达乡镇旅游指标的分值和比重。

(三)完善文旅市场运作机制。强化文旅资源配置改革,推进景区经营权改革,探索打造国资部门授权、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运营、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主体的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机制创新;由专业机构牵头,统一制定营销推广计划,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推介服务。强化资源合理开发与串线,鼓励核心景区资源与县内其他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串线,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二、完善要素保障

(一)强化文旅用地要素保障。一是加强文旅用地保障,将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和规划空间。二是健全旅游用地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旅游;支持农村三荒地文旅项目的开发;利用点状供地、坡地村镇等政策,创新土地开发利用形式。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在现有土地条件下实现土地的多样化利用;按照土地用途,整合土地划拨方式供应与招标拍卖方式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文旅项目建设用地。

(二)强化多元资金要素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整合各部门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PPP模式、BOT等模式,政府与相关企业在旅游、市政工程、交通等方面开展合作,争取财政支持;对有公众吸引力的各类项目,发起网络众筹,通过给予支持人一定的现金回报与体验优惠等方式筹集资金。三是争取政策性补贴,积极向中央、省、市等上级单位申请政策资金扶持,争取生态补偿,对生态康养等休闲旅游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重点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旅游小城镇和新业态项目建设。

(三)强化旅游招商服务保障。一是成立文化旅游招商小组,由县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工作的全年计划、激励政策、考核任务,召开文化旅游招商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统筹、协调、推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二是编制文化旅游招商手册,强化项目前期包装策划,健全投资引导目录,精准招商,积极组织招商团队参加各级旅游推介会,主动与有实力、有品牌、有理念的大集团、大企业对接洽谈;加强客商联系、建立客商库,优先强化本地资本;完善文化旅游项目招商评估机制,制定产业导向目录,强化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把关,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最高效利用。三是完善政策及配套保障,以招商引资和规划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为重点,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建设、政策扶持等情况,实时跟进招商项目,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长期配套服务。

(四)强化文旅人才要素保障。一是探索建立青神文旅人才智库,以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为主体,定期协商议事,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开展年度青神文化旅游战略研究,为青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招、引、育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人才储备与更新。三是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和旅游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在青神落地。建设乡村旅游创业创客基地,落实人才生活津贴、人才子女境内自主择校优惠、培训补贴等政策,引进一批乡村旅游创客人才。

三、规范综合管理

(一)加强综合执法建设。完善文旅执法体系,解决旅游治安、旅游群发性突发性事件、旅游消费投诉案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护企业及游客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游客游得省心、游得放心、游得开心。

(二)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旅游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与预案,出台《青神县突发旅游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强化部门联动,提高旅游紧急救援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稳定发展。

(三)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预防和保险体系,与公安、卫生、保险公司和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等工作;积极与各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建立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与索道、游船游艇、水上运动等具有一定危险的旅游项目签订《年度旅游安全责任书》,设置专门安全防护人员,负责防护景区的日常运作。

四、强化保护发展

(一)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推动生态山林的保护。扎实推进以生态红线管控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减少对林地、草地的占用;加强对山体的监测力度,健全防火体系。二是推动清洁水域保护。加强各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力度,完善居民聚居区的污水排放设施,对岷江、虎渡溪航电等重要的水域水上娱乐设施要进行生态化处理,防止汽油、垃圾和生活污水对水质的污染。三是加强清新空气保护。鼓励绿色出行,县域内的旅游专线、旅游大巴、景区公交车等旅游交通逐步采用天然气、新能源电车等清洁能源,完善景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居民游客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二)推动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文物遗产的保护,加大文物的申报力度,建设文物保护场所,完善文保单位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力度,严禁文物的破坏行为。二是推动历史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重点推进中岩寺、汉阳古镇等的保护性开发和提升。三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鼓励将传统文化、青神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演绎产品、旅游商品。

五、保障规划实施

做好本规划与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域旅游发展、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衔接。加强本规划的实施评估和监督管理,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跟踪监督和指导反馈,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附件

青神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库

说明:

1.“十四五”期间,全县文化旅游业拟实施重点项目30个,估算总投资595.5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类项目3个,估算投资0.21亿元,占总投资的0.03%;县属国有企业投资类项目10个,估算投资35.59亿元,占总投资的5.98%;招商引资类项目17个,估算投资559.76亿元,占总投资的93.99%。

2.按照重要等级将项目分为A、B两类,其中:A类项目(“十四五”启动或建成项目)20个,B类(储备)项目10个。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性质

重要等级

估算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实施主体

政府投资类(3个)




2100




1

中岩寺摩崖造像安防工程

对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进行安防设施建设,主要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等安防设施。

新建

A

600

财政资金

2023

县文广旅局

2

竹里茶源项目

在成乐连接线、重要交通干道上有机结合竹元素、竹种植和西龙茶本,形成独有竹林风景环线。

新建

B

1000

财政资金

2022—2025

县林业

园林局

3

翠竹长廊项目

在锦绣大道、黄水凼、兰厂沟沿路大力栽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竹林大道。

新建

A

500

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林业

园林局

国有企业投资类(10个)




355900




4

青神县岷江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1.建设水上码头7个:汉阳忆村、瑞峰崖墓、瑞峰镇、中岩景区、虎渡溪航电站、江湾神木园、唤鱼公园、高台诸葛村;

2.建设岷江水上运动基地1个,占地约200亩;

3.建设瑞峰崖墓湿地公园1个,占地约20亩;

4.建设瑞峰龙舟看台1个;

5.打造瑞峰镇滨江景观,建设滨江长廊5公里;6.打造东坡宋城基础设施建设(程家嘴、王家大院);

7.进行河道疏浚;

8.进行岷江沿岸绿化整治:汉阳航电至高台;

9.购置游船10艘及其他水上观光和运动设施设备。

新建

A

10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8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5

东坡文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中岩游客接待中心、中岩酒店、水上码头、3个停车场、25公里旅游步道,改建10公里赏萤游道;改造农房70幢,建设亲子娱乐场,打造百果园、四季赏花园、中草药种植基地、民宿、梯田景观等;打造沙河文旅项目,建设瑞峰崖墓湿地公园、龙舟看台、滨江景观带、东坡宋城旅游基础设施、岷江水上旅游开发等。

新建

A

68000

企业自筹

2023—2028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6

青神县汉阳古镇保护性开发项目

1.改造场镇所有房屋;

2.新建2个农贸市场;

3. 重建水码头

4.新建30家民宿

5. 打造古镇河滩地

6.新建2个停车场

7.新建汉阳博物馆

8.新建平羌小三峡水上旅游线路

9.新建茶马古道旅游线路

10.新建汉阳酒店,总面积约6000㎡

11.新建汉阳场镇市政设施

12.新建游客接待中心,约5000㎡。

新建

A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8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7

青神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打造一批自然教育场所;以中岩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度假康养、高端服务等的多功能国际度假区。

新建

A

100000

企业自筹

2022—2023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8

青神县红色西山研学基地建设项目(二期)

打造青神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大楼、安全应急综合楼、全省标准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新建

A

17000

企业自筹

2023—2025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9

苏母祠建设项目

在苏母祠一楼、负一楼打造苏母祠系列故事展陈;配套布局部分经营区域;打造水下长廊。

新建

A

900

企业自筹

2022

青神青衣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10

青神县国际竹艺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新建旅游咨询中心2000㎡,旅游厕所400㎡,智能流量监测和安防消防、应急救援设施、景区智能化改造(智能售票系统、网上预约系统、智能解说系统)、停车场智能化改造(含加装汽车充电设施)1500㎡等。

新建

A

4000

企业自筹

2023—2024

青神国际竹艺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11

竹里稻香项目

项目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涉及游滩社区、蚕丛社区、新光村、柳溪村,占地约14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民宿集群区、新乡民社区、稻田迷宫区、林盘整理核心区以及停车场、观光环线等附属配套基础设施。

新建

A

8000

企业自筹

2022—2025

青神国际竹艺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12

竹里萤光项目

建筑主体8258.5㎡,构筑物8666.71㎡,包括竹里萤光艺术中心、萤光餐厅、四季赏萤厅、萤光手作、萤光生态大棚、地下建筑等。

新建

A

5100

企业自筹

2021—2022

青神国际竹艺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13

田园乡愁农耕体验建设项目

传承农耕文化,打造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举办丰收节等乡村游活动。建设300㎡融创中心,以粮油产业为主体,发展融创作品等新业态。

新建

A

2900

企业自筹

2022—2024

青神国际竹艺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招商引资类(16个)




5597600




14

白果新城综合开发项目

开发面积约80万㎡,配套建设青神旅游港1个、五星级酒店、康养酒店、研学酒店约3万㎡,二甲综合医院1个、教育综合体1个、运动工厂、明星营地等。

新建

A

500000

企业自筹

2022—2025

社会投资人

15

岷江青神湖旅游度假区项目

项目以岷江青神段汉阳及虎渡溪两级航电枢纽工程蓄水所形成的“青神湖”为核心依托,顺岷江由北向南打造:高台田园岛屿康养中心;白果新城休闲度假中心;瑞峰古镇休闲文化中心;汉阳自然山水康养中心以及相关基础配套建设,建设岷江青神湖旅游度假区,力争将其打造成集文化、旅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生态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新建

A

3000000

企业自筹

2022—2028

社会投资人

16

青神沙河岛文旅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依托沙河坝天然形成的小岛优势,开发打造以旅居车全产业链为主体,延伸至旅居车自驾车用户全面服务和体验,集星空民宿、水上乐园、婚恋会馆、休闲会务、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新建

B

80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6

社会投资人

17

青神竹编特色小镇文旅提升项目

项目依托四川省首批特色小镇—青神竹编特色小镇,拟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建设“一核两带四区”。使青神竹编特色小镇组团式开放发展,及相关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竹特色小镇。

新建

B

200000

企业自筹

2022—2026

社会投资人

18

青神缤纷庄园项目

项目总占地约278亩,主要建设游客中心、缤纷乐园、苏母研学营、度假庄园、烟花博物馆、户外拓展等项目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

新建

A

42600

企业自筹

2022—2030

社会投资人

19

黄水凼萤火虫景观旅游项目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萤火虫观赏景观线路;发展特色民俗和生态农业,打造成最佳萤火虫观赏地。

新建

A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5

社会投资人

20

汉阳水府项目

依托岷江两岸山水资源,引岷江水入汉阳府,建设汉阳水城。同时以现有汉阳古镇为核心,辐射上至新路村,下到平羌小三峡5平方公里范围田园风光带,打造汉阳水府。主要改造汉阳民居,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汉阳酒店、2个农贸市场、30家民宿、2个停车场、汉阳博物馆,重建水码头及相关配套市政设施,开发平羌小三峡、茶马古道旅游线路等。

新建

A

200000

企业自筹

2022—2026

社会投资人

21

天池尖山森林公园项目

依托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建设尖山省级森林公园为契机,完善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观光运动线路、特色民俗、主题酒店,将其建设成舒适、宜居、宜游的康养胜地。

新建

B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6

社会投资人

22

青神三线记忆文创园项目

项目依托老三线工厂闲置资源,打造新的三线文化传承基地,让游客可追溯三线历史,重拾三线记忆。三线记忆文创园主要建设机械博物馆、文创商店、三线工业风民宿、金属咖啡、蒸汽酒吧、齿轮餐厅、三线书店、扳手乐园等项目。

新建

B

50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6

社会投资人

23

青神306文创康养项目

利用306老三线企业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文创和康养为主题,建设文化创作室、垂钓点、酒店等,打造集艺术创作、休闲养老为一体的特色地。

新建

B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5

社会投资人

24

青神709文创康养项目

对709老三线企业进行风貌改造,建设宾馆、酒店、康养设施等,打造以康养休闲、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综合性特色社区。

新建

B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5

社会投资人

25

青神瑞峰龙舟体育小镇项目

新建龙舟看台、训练比赛场馆、龙舟文化广场、旅游码头等,对瑞峰古镇进行保护开发,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省级非遗—瑞峰龙舟节,扩大瑞峰龙舟文化品牌影响力。

新建

B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4

社会投资人

26

三线机械博物馆建设项目

依托三线企业—原星华国营仪器厂(709)原址,建设老机械博物馆及相关配套服务项目。

新建

B

1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4

社会投资人

27

粤江水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码头、旅游厕所、景观水系、景观绿地,改扩建旅游连接道路,建设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管线等。

新建

A

2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8

社会投资人

28

瑞草度假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码头、旅游厕所、景观水系、绿地、旅游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管线等。改建旅游连接线,建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

新建

B

15000

企业自筹

2023—2028

社会投资人

29

汉阳烟火平原建设项目

整体形象提升,农房风貌改造,节点布局,民宿集群,大地科普,农田景观。项目主要涉及文新村和汉阳场社区的农田约2000余亩,农房400余栋。

新建

A

1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5

社会投资人

30

青神县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项目(一期)

开辟岷江水上旅游航线,改造提升岷江风景道,配套建设驿站和景区服务用房、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文化传承研学基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思蒙河露营基地;提升改造汉阳古镇及其他公共服务保障设施等。

新建

A

50000

企业自筹

2023—2026

社会投资人

合计(30个)




5955600





上一条:关于印发《青神县“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十四五”综合运输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