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赌钱游戏 >> 认识青神 >> 人文史志 >> 青神人文 >> 正文

知 青 趣 事

  
日期:2012年03月27日  作者:李彻新  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一)


一、“特务巡山员”

下乡之初各项农活均不会做,生产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照顾和优待,安排我们几个知青担任巡山员,防控坝区农民上山砍柴和偷粮食庄稼。巡山员工作十分轻松,但很寂寞。我在初中毕业前就是无线电爱好者,经常捣鼓制作矿石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微型单管再生式晶体管机,安装在一个香皂盒里,装上一节五号电池,插上耳塞机。由于信号弱,必须外接天线才能收上三、五个电台节目。巡山时,用一根一米五左右的缠上细铜丝的竹杆作天线,边巡山边收音,好不惬意。

在那不通电,连广播喇叭都没有的山区,贫下中农乍一看见头戴耳塞机、手握铜天线的人,马上就联想到电影中“国民党特务发报”的镜头。于是出了个“特务巡山员”的信息反映到生产大队,一查,此人出生于剥削阶级家庭。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代,立即作为重要敌情上报乡革委会,乡武装部长亲赴第一线追查,亲自察看,亲耳欣赏,再看我外接上四节一号电池,接上喇叭,果真是一台货真价实的收音机,直称惊奇,“特务巡山员”终于水落石出。

二、首双尼龙袜

七十年代初,整个时代物质匮乏,农村生活更是艰苦。下乡第二年,国家停止补助“断奶”后,我们这些没有家庭经济支助的知青,生活更是穷途潦倒。吃饭粮食可在生产队预领,用钱只能靠卖柴,甚至牙缝抠米卖,柴米也不丰富,最穷时兜中的钱只能买半斤一角五分钱一斤的盐。但贫困单调的生活泯灭不了年轻人追求时尚追求美的天性。当时出现了一种叫维尼纶的化学纤维,俗称“尼龙”。所制尼龙袜以高弹力、高耐磨、轻逸舒适、色彩鲜艳而最为时髦。眼见成都知青穿上后少男更显俊,少女更显倩,无比羡慕。但价格昂贵,起码三、四元钱一双,只能望袜兴叹。最后实在受不了诱惑,下决心一定要加入“尼龙族”。钱从何出,卖柴!一百斤柴在青神可卖二元五角钱,只能买大半双尼龙袜,在眉山太平场可卖三元五角钱,基本够买一双。于是凌晨四时担着一百余斤烧柴,打着手电筒,踏着崎岖的山路从桂花山村出发,经西龙场翻朱店儿山到黑龙场,再经黑龙壕到伐子渡过岷江,九时左右赶上太平场,一挑柴卖了三元九角,刚好买了一双咖啡色尼龙袜。回到家中,洗净双脚,穿上新袜,所有腰酸肩痛不在话下,感觉就一个字“爽”。这袜贼结实,陪伴我足有五六年,小洞时用线补,大洞时用伤湿膏贴。那色彩、那样式、那感觉至今清晰在目。

三、春寒赌泅水

七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西伯利亚的寒潮也来得特别多。按农时季节,早早平上了秧田,秧苗出齐后,必须先择稗草。几十人身着厚棉袄,挽起裤腿脚,站在冰凉的秧母田中一根一根将稗草扯去。凛冽的寒风,刺骨的泥水丝毫不能削弱人们对春耕生产的希望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劳动中时时飘荡着欢乐的歌声和斗趣的笑声。临过中午,来到水库边最后一块秧母田。看到易知青哆哆嗦嗦的样子,回乡青年文章兄趁机嘲讽起来:你们知青受照顾,我大几岁一天只评八分工,你们却评十分,看你连话都抖不伸。岂料易知青是我们知青中的富翁,家中几个姐姐挣大钱,接济他不少。腰硬嘴不软,双方打起赌来,易知青挑战文章兄,两元钱赌在水库中游一趟。两元钱在当年是十天满勤工分的价值,具有相当的诱惑力。易知青拍出两元钱交到作保的民兵排长手中,赌局一出,几十旁观者推波助澜。文章兄一则为“巨款”,一则为面子,脱去棉衣裤,游完约三十米赛程。虽浑身发抖,但仍趾高气扬地提劲,把知青说得一无事处。他的挑衅激起了谢知青的愤怒,说你有啥子不得了,我不脱衣裤游比你凶。有人打擂,文章兄只好应战,交出了尚未揣热的两元钱。只见谢知青从容跨入水中,游将开来,只听水中“扑哧扑哧”的喘气声,游完全程,拿着战利钱抖嗦着跑回知青房,全场一阵欢呼。第二天,两人都得了重感冒,谢知青花光了两元钱治愈了感冒,可怜文章兄白冻一场不说, 还倒贴了医药费。

四、比武“牛擦痒”

农业活技,虽大部分是靠体力,但仍不少靠技巧,靠经验,插秧就是一项技能技巧高的农活。那时的山区栽秧,不用绳索打桩秧,全凭原始方法一人一腋(五行),随田弯而走,逐地形而行。初学者速度慢,栽出的秧路尤如长蛇阵,只能栽田边地角。农村每年开秧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事盛典,要 吃“咸 蛋”,由德高望重的秧师在大田栽下头一腋秧。秧师手执第一株秧苗,郑重地确定方位,定下桩秧,先行五尺,随后资深秧师依次排位,一字排开,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三、二十分钟后,秧门开毕,只见田里郁郁葱葱,秧路经纬分明,横平竖直,犹如水面织出一付绿色的丝网,十分壮观。技艺高深的秧师在农村享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年轻好胜,自然不甘落后,除认真琢磨刻苦操练外,还时常小试牛刀,开展比武打擂,提高技艺。两三年后,技艺大增。碾子坝中有一长方形大田二亩许,是二流秧师常年比武之地。我与文先兄比武“牛擦痒”,即一人从田东头起秧向西栽,一人从田西头起秧向东栽, 二人秧腋要相邻擦过,栽完后又不露痕迹,十分考手艺。我与文先兄虽胆颤心惊,但又冷静沉着,好在不比速度,发现偏差马上纠正。三十多米时相遇,却刚好空出了一株秧苗的间隙,于是相遇后每人由原栽五根秧变为六根秧。六十米栽完,竟天衣无缝,众人取笑是我们两个壮小伙阳气太足,连栽的秧都夹了一根“胯下之物”。比武虽出瑕疵,但从此奠定了我们栽秧“把式”的地位。

五、品梨赏明月

落户之小山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几个小山湾中,散布着上百株桃树、李树和梨树。春暖花开之际,粉色桃花,白色李花、梨花竞相开放,好一幅美丽的风景。尤其称奇的是梨树不但品种多,有青皮水冬瓜、黄皮水密沙,均有粗沙和细沙,甚至有鸳鸯树,即同一株树上有几个品种;而且树特别大,据说有的有二、三百年树龄,其中蒋湾和牛角冲湾各有一株树干需四、五人牵手才能合围,每株产量丰年均在两三千斤。采摘之时,十分壮观,每家均能分上一两百斤,少许食用,其余换钱。每年梨子将成熟时都要组织看守,直至采摘。看守梨子表面看是苦差,白天一人不能离开,晚上两人宿于树下窝棚,树枝当床,山蚊作伴,打雷下雨,更是凄凉。但同时又是美差,无人之时,夜深过后,可以偷偷品尝梨的美味,青皮、黄皮、粗沙、细沙,从青涩之际直到熟透之时,成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品梨师。看守组队是一个知青一个村民,我们单身一人,值班次数多,品梨机会就更多。最初我们胆小,严守纪律,但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我们也逐步放开了胆子,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中秋之夜,明月高照,山村显得格外恬静,此时的梨已完全成熟。我们两位守梨人坐在树枝头,乘着明亮的月光专桃又大又圆的极品梨,双手捧梨,嘴啃梨皮,尽情享用,梨皮梨核随手丢入树下稻田,不留痕迹。今晚品青皮、明晚赏黄皮;吃罢粗沙,再就细沙,十分惬意。望着天上圆月,畅想着嫦娥仙子,这不正是那个大闹皇母蟠桃园的齐天大圣现代版吗?真是美哉梨树湾,乐哉中秋夜!

上一条:我的车祸感悟

下一条: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