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文广新局、旅游发展委(旅游局)、教育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我们研究制定了《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2018年2月27日
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快推进四川工业文化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传承创新、融合提升、协同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为主线,大力弘扬中国特色工业精神,着力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全民工业文化素养,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实现“四新”目标,即:四川工业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牢固树立起技术与文化刚柔并济的工业发展新理念;工业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和释放,初步将工业文化相关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优秀工匠和企业大量涌现,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初步塑造出四川制造新形象;全民工业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初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传承弘扬四川工业精神。
1.继承发扬“三线精神”。高度重视“三线建设”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开展当代继承弘扬“三线精神”大讨论,组织创作反映“三线精神”的影视文艺作品等,推动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2.培育企业家精神。深入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将企业家精神培育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倡导实业兴国的发展理念,着力强化创业兴业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家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博大胸怀,努力培育出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启动并实施“天府名家”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出全省10大优秀企业家。
3.弘扬工匠精神。联合相关部门启动并做好“天府工匠”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出全省10大优秀工业技能人才。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完善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技术工人经济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4.践行创新精神。深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激发工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深入落实《四川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管理办法(修订版)》,做好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认定、建库和奖励工作,鼓励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举办“创客天府”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典型,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
5.倡导诚信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工业企业诚信教育,培育工业企业诚信文化。着力推进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部门间企业信息共享,发展工业征信服务,适时发布失信企业名单,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担当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二)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1.强化工业文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工业文化发展相关基础研究,组织编写四川工业史等基础材料,逐步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组织开展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工业文化对制造强省的支撑作用等相关课题研究,为指导全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提供参考。鼓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与工业文化相关的研究。
2.强化工业文化资源梳理。搭建工业文化信息化服务平台,开设“工业文化资源库”专题板块,按照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业精神及专业人才等类别,组织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在线及时上报和更新工业文化相关资源。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上报的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核实确认,对确属工业文化范畴的,及时在“工业文化资源库”中进行公布和更新,实现工业文化资源信息的开放共享。
3.强化工业遗产分级保护。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健全分级保护机制,抢救保护一批工业遗产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主题博物馆。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探索建立展示人类工业发展历史的综合大型“工业历史博物馆”。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展示地方特色工业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三)培育壮大工业文化产业。
1.壮大工业设计产业。统筹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云服务平台,不断强化对工业设计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引导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体现创意元素和四川元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专业设计机构发展,不断形成企业设计中心与专业设计机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筹建省级工业设计园区,支持各地打造工业设计集聚区,逐步形成工业设计集群发展态势。组织开展“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大力推动大赛获奖产品的成果转化。
2.促进工艺美术发展。重点支持织绣染织业、雕刻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家具业、民族工艺品业、旅游纪念品业七大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美术产业。保护和传承蜀锦、蜀绣、羌绣、年画、竹编、彝族漆器、藏式面具、陶艺、扎染、剪纸等独具四川特色技艺,并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创新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好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推荐和评选工作,培育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不断提升四川工艺美术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筹建省级工艺美术园区,支持各地建设工艺美术特色区域,打造一批特色区域品牌。
3.发展工业旅游产业。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积极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支持传统老工业基地等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创建工业旅游休闲示范市(区),大力推进主题博物馆、公共休闲区、创意产业园、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等形式开发建设,打造工业旅游与房地产业、商业、会展业、娱乐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互交汇融合的工业旅游开发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工业旅游城镇建设,引导工业旅游园区化和城镇化集聚发展,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合理开放生产车间、设立用户体验中心等形式,打造一批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体验娱乐、品牌展示、产品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点。鼓励将工业旅游与修学旅游有机结合,支持大、中、小学校与旅行社共同组织学生到工业企业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科技实验、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支持鼓励工业企业依托企业产品进行旅游商品创意开发,打造“一企一特”或“一企多特”旅游商品开发格局。
(四)强化工业文化传播推广。
1.推动工业文化教育。以“三线精神”等四川工业精神教育为重点,开展工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课程、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着力提高广大在校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工业文化素养。开展工业文明科普活动,通过举办工业主题日、电视台和报刊等主流媒体科普栏目、各网络服务平台和微信等新兴媒体科普栏目等,普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工业知识,不断提升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支持和鼓励企业、工业园区等设立工业实训基地和青少年工业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工业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等,加大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相关工业知识的教育和科普力度。
2.加强工业文化宣传。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各类传播途径,加大对以工业精神为重心的工业文化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工业文化氛围。运用西博会、科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省内大型博览会和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四川工业文化成果,营造发展氛围。支持创作工业题材的影视文化作品,弘扬工业精神,传播当代工业价值观。
3.强化工业文化交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各类重大展会等,通过举办工业文化交流论坛等方式,开展以工业精神、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促进工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政产学研商各界加强交流,共同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支持成立四川省工业文化发展协会等相关行业组织,鼓励行业内部间加强企业文化等交流。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完善相关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讨论并部署相关工作任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市(州)要高度重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工作,结合本实施方案,及时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时上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及时总结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推荐工业文化相关典型案例,强化宣传和交流;每年年底要形成工作总结,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在省工业发展资金中设置适当资金,用于“天府工匠”和“天府名家”评选活动、工业文化资源整理、工业文化研究等工作以及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题材影视作品等事业补贴;同时在园区发展、创新创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旅游发展、教育、文化等其他省级专项发展资金使用上,要对工业文化相关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对工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探索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博物馆等;鼓励各类资本设立工业文化发展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工业文化发展相关产业。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将工业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当中,深入推进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方式,着力培养“四个一批”人才队伍,即: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工业文化专业技能人才队伍,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业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一批视野开阔的工业文化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一批素质过硬的工业文化宣传队伍。
(四)完善支撑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开展工业文化市场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鼓励各类资本打造一批工业文化领域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培育一批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工业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类行业组织参与工业文化建设,支持成立工业文化相关行业组织,支持相关行业组织研究开展从业水平认定等。
下一条:我省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