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

  
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来源:青神县林业局  点击:[]
分享: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攻坚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依法治县的关键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保持全县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业综合效益,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青神的实际行动,更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指导全县林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林规函〔2014〕1146号)和眉山市发改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青神林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主动作为、争创一流,多项工作实现创新突破,林业发展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实现完美收官。成功取得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在青神县举办权;成功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授予“中国特色竹乡”;分别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和林业产业重点县,青神县林业工作在全省林业产业大会上作经验交流,2016年青神县进入全省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县行列;青神县林业局2次荣获眉山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创一流”先进集体和“主动作为创一流”十佳单位,4次荣获县委、县政府突出贡献奖。

一是“绿海明珠”建设成效显著。“四大工程”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6.1%,比“十一五”末提高4.1个百分点。二是青神竹编蜚声海内外。成功获批全省特色农产业。成功申办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三是林权改革持续深化。森林合作经营模式基本形成,已列入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四是林业总产值连创新高。201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全省排名前五位。五是林业科技推广开展有声有色。与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园开展的万亩长足大竹象防治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省林业厅批复成立了省级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五是森林防火续写“神话”。保持了连续49年以来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发生的佳绩,创建“三进六有”示范乡镇和“二三四”工程示范村。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以生态建设为基础,打造亮点,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以来的五年,全县共完成营造林9.6万亩,中幼林抚育10万亩,义务植树累计156万株。特别是2013年启动“绿海明珠”建设以来,全县以“绿带”、“绿肺”、“拥翠”、“绿色家园”四大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绿化、城市增绿、通道添彩、集镇拥翠、乡村美化、园区绿化”六大行动,广泛掀起全民参与植绿护绿热潮,打造了青神竹林湿地公园、汉阳镇水岸果香湿地公园等广受群众点赞的综合性公园,竹林湿地公园已创建成省级湿地公园。完成了眉青快速通道和锦绣大道的两侧堆坡绿化,建成岷江水上绿色走廊1.8公里,完成库区绿化250.6余公顷,建成4个面积不小于8000平方米的集镇拥翠广场,建成5 个“绿色家园村”,基本实现“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网化、新村林果化”,加快推进了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全县森林面积净增3.7万亩,达到26.9万亩。

(二)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提质增效,林业产业迅猛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了以“111”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县共建成1个万亩以上工业原料林、1个万亩以上珍贵用材林、1个万亩以上特色经果林基地,促进了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30.3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产业强县、省级现代林业重点县。青神竹编产业被列入全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迈入发展快车道,成功申办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全县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以基地、竹编、林产化工、木工机械5大林产加工体系,打造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2015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三)以林权改革为关键,持续深化,林业发展活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县集体林确权面积16.97万亩,颁发林权证4.6 万本,颁证面积16.97万亩。严格规范林权流转,制定《林地林木等级评分办法》,2015年4月,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刘拓莅青调研,高度评价了森林经营新模式。推进森林保险全域化,森林保险参保面积达 2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共发展家庭林场15家,经营面积0.53万亩;培育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1个,带动农户1187户,实现产值0.62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全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到2.04万亩,产值达到2.01亿元。为林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林权抵押贷款达到29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农民从林业上获得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2062.4 元,为“十一五”末的793.35元的260%。

(四)以资源保护为保障,创新举措,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安强化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执法,全县共开展“利剑行动”、“亮剑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25 次,办理各类涉林案件407件,其中办理刑事案件7件,办理行政案件400件,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409人,为国家、集体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元。“十二五”期间,全县强化火源管理,开展应急演练,加大防火设施设备投入,建立各类扑火队,抓好督促检查,依法处置火案。深入开展森林防火“三进六有”示范乡镇和“二三四”工程示范村创建活动,全力推进森林防火知识进社区“五必须”、进校园“六个一”、进景区“七到位”宣传活动。全县保持了49年来连续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发生的纪录。

二、形势分析

(一)主要机遇。

1.林业肩负着繁荣生态文化重大使命,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感,凝聚全民族、社会各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提供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承担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绿色发展助农增收和繁荣林业生态文化等重大使命,林业发展大有可为。

2.建设秀美青神历史使命,责无旁贷。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宏伟目标,青神正好地处长江上游,是水资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特殊的生态区位、丰富的生态资源、广阔的生态空间和悠久的生态历史,决定了林业在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青神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坚定不移地围绕“小县大林业,小资源大产业”的工作目标,坚持“强竹编、升林纸、做旅游、优基地、促全面”的工作思路,突出生态打底,显山、露水、透绿,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努力将青神建成全省、全市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作为政府主管林业的职能部门机遇难得、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青神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城乡绿化总体水平不高,公共绿地面积偏小,绿色无污染特色干果等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生态产品短缺依然是制约全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同现代农业基地相比,林业产业基地的种植规模、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集约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都较滞后,导致基地单产低、采运难、效益差。林产品利用单一、产业链条不长、加工技术落后、品牌意识不强、企业间联结松散,导致产品同质化、低端化,附加值低、科技水平低,贡献率不高。三是生态建设资金筹集难。虽然“十二五”期全县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有增加,但投资来源主要是中央、省预算内投资,投入渠道单一,国家的投入与我县生态建设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地方提出的投资要求、部分拟建设的重大项目,国家还难以一一满足,银行融资困难,社会投入不足,仍需要多渠道筹措林业建设资金,林业建设资金筹集压力大。

第二章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以打造全省特色竹编产业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和服务林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创新驱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推动林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重大政策、布局重大项目和推进重大工程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遵循规律,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破坏和干扰。

——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差异,统筹谋划,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各区域发展目标,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坚持把深化改革贯穿林业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林业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建设,探索积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引领全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依法治林,突出实效。坚持把依法治林贯穿到林业建设始终,依法加强林业生态红线管控,严厉打击破坏林业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实效。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调动全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

三、建设目标

2016-2020年,力争全县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营造林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森林总蓄积稳定在96万立方米以上;林地保有量稳定在20万亩,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稳定在1.3万亩;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8.5%,义务植树每年达到30万株;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末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5.6万亩,培育现代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区5个,基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林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实现林业产业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初步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建成省级森林乡(镇) 2个,市级森林乡(镇)4个;产业公园3个,实现水系绿化200公里,通道绿化200公里,建成绿化家园村10个,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城市,建成四川省现代林业示范县、中国竹产业强县。

四、 建设重点

(一)生态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天保二期工程,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到2020年全县天保工程区内森林面积增加0.5万亩,森林蓄积净增20万立方米;生态状况从逐步好转进一步向明显改善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稳步增加;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由稳步复苏进一步向和谐发展转变,林区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全面提升,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确保全县森林生态功能修复。

——强化森林管护。管护森林面积20.72万亩,其中国有林0.0373万亩,集体林国家公益林0.46万亩,集体林省级公益林0.92万亩。

——加强公益林建设。按照国家下达年度公益林建设任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国有林业单位职工“五险一金”政社性支出补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社会平均水平;通过落实涉林惠民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

2.退耕还林工程。一是积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布局在江河两岸、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二是完善和落实后续产业政策,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9万亩,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退耕还林地区社会稳定。

3.城乡绿化建设工程。到“十三五”末,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完成人工造林(竹)3万亩,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建成省级森林乡(镇) 2个,市级森林乡(镇)4个;产业公园3个,实现水系绿化200公里,通道绿化200公里,建成绿化家园村10个,全县林地保有量20万亩,森林蓄积稳定在96万立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半城山水半城竹城市品位更加突出,全县森林覆盖率力争达50%(47%)以上,绿化覆盖率达60%(52%)以上。

——实施全面增绿提质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宜林荒山坡地、水边、路边、屋边大力植树造林栽竹,提倡每年每人平均植3-5棵树(竹)、新增人工造林2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3.5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同时逐步改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差的速生树种5万亩,置换以乡土树种为主和香樟、桢楠、银杏等珍贵用材林相结合的优良品种,培育大径材、增长蓄积量。

——实施岷江旅游带绿化工程。以岷江流域为中心,以五河、三十二溪流为辐射,中心地段以50米宽度为标准,以乔、灌、竹、草结合,打造岷江两岸100公里旅游休闲观光带,实现全县水系绿化200公里。

——实施通道增绿添色工程。在公路宜林宜绿地段,按照“高速公路两侧各植50米,省道30米,县道20米,乡村公路各5米”的标准,实施以竹为主,彩花、彩叶植物绿化美化提升,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走廊,形成合理节点绿化,特别是新建道路(岷东大道)要把绿化美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形成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到2020年全县完成通道绿化美化200公里。

——实施创建森林城市工程。按照半城山水半城竹的理念,突出东坡文化、竹文化特色,全面提升县城和集镇的绿化美化水平。根据城市建设的绿化标准,做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特别是滨江新区建设要把绿地面积作为硬指标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同时,制定绿色街道、单位、阳台、校园、医院小区、庭院的建设、改造,提升标准,考核检查办法,力争5年内把中心城区创建为省级、国家级森林城市。

——实施绿色乡村、家园美化工程。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实施绿色乡村、家园美化工程。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原则,以产业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载体,按照“两集中(向新农村示范片和新村聚居点集中,向城郊村集中)的原则,优先实施离城较近、产业基础好、交通方便、人居集中的地方,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突出乡土气息,注重打造路边、沟边、房前屋后等,形成有产业、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

——实施创建“绿色品牌工程”。一是创建四川省现代林业示范县,按照西南第一、全国领先的标准,全面完成现代林业示范县建设,突出竹编产业,打造全市“双百“工程,到2020年实现竹编产业产值50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人次。力争省政府命名授牌。二是创建国家级竹林湿地公园。到2020年,在现有省级竹林湿地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把发展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标准进行打造建设,力争通过检查验收并授牌。三是创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瑞峰河东为核心,连接白果、河坝子、汉阳等乡镇,一是抓规划,分年度实施;二是抓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抓申报完善。四是创建绿色森林(竹编)小镇。以南城镇为核心,以竹编产业为载体,不断放大国家级4A景区效应,把南城镇申报为全省第一批森林小镇(竹编小镇)。

(二)产业发展。

1.林业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根据“万亩林亿元钱”及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标准相关要求,在全县开展现代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区建设。建成以木竹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木质原料林、林竹原料林、竹基地稳定在30万亩以上,新培育林业产业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片”3个、面积3万亩以上,新增省级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

2.林产加工产业。以竹编为抓手,全力打造竹编产业园区,提倡低碳、节能、环保,鼓励林产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新增竹木家具产能35万件套、竹浆造纸及生态生活用纸产能7万吨;到“十三五”末,竹木家具生产能力达90万件套、竹浆造纸及生态生活用纸产能达20吨;县域木竹原料就地转化率达90%以上;把斑布品牌打造成为全国弛名品牌,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20亿,利税2亿元。

3.新型经营主体。60%以上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与管理、林产品加工与营销等由涉林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林家庭农场、业主(大户)、林业纸业经理人、返乡农民工、返乡农民企业家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或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

4.产业服务体系。“互联网+”、“智慧林业”、“物联网”等林业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林产品跨区域物流中心1个以上,新增省级森林生态旅游或森林康养示范基地2个以上,年接待生态旅游游客70万人次,林下经济收入达2.5亿元;

5.林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收入突破3000元。

(三)林业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

1.森林公安。一是强化执法力度,狠抓执法办案,推进平安林区建设,提高林区治安防控能力,全力维护林区稳定;二是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严格教育管理,确保队伍团结稳定有战斗力;三是深化法治森林公安建设,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公信力;四是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森林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之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全县林区交通要道、重点地段、要害部位建成森林资源监控保护系统。

2.森林防火。一是继续推进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完成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二期)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提升基层森林防火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森林防火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和林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平安林业。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为支撑,建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网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范和应急机制,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森林鼠害、蜀柏毒蛾、桉树蛀干害虫、长足大竹象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促进森林健康。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森林植物检疫执法能力。

4.种苗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林木种苗管理体系建设。宣传贯彻好《种子法》,加强林木种苗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林木种苗市场秩序。二是加强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实行市场机制和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推行订单育苗。

5.森林资源管理与监督体系建设。重点以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为本底,依据森林经营活动、林业工程建设、林地占用征收、规划调整、森林灾害等资料,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相衔接,形成林地变化数据库、年度林地现状数据库,确保林地一张图数据时效与现实吻合,为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奠定基础。

(四)林业改革。

一是完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的主体改革任务。二是推进采伐管理改革,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推行采伐公示制度,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林农、服务林农。三是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管理。严格按照《四川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做好林权流转服务,全面推行最低限额保障制度。四是探索和推行以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五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扶持等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第三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主动把林业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时协调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职能,提高对林业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把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要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林业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不断创新形式,积极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和组织各行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全省国土绿化事业。倡导认种领养绿地,实现全民动手参与城乡绿化美化。加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绿化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

二、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争取公共财政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农牧业、扶贫等资金整合,发挥资金综合效益。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足额兑现各种补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林业的积极性。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多种功能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增强金融对林业发展的服务能力。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类社会投资,包括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造林绿化,鼓励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承包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坚持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工作方针,鼓励和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比重,实现由政府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三、夯实机构队伍

进一步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加快行政职能转变,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和经费保障,增强基层管理服务机构的履职能力。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和提升人才素质,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监督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制定切合青神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标准,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环境准入标准、生态环境恢复标准。鼓励和支持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农业。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推广实用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参与

加强环境政策、法规和环境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加快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环境决策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上一条:《青神县城中心城区消防规划》批前公示

下一条:《中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批后公告

关闭